西安市“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活动现场(资料照片)。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如何化解?如何有效解决部分人“就业难”和部分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这些已经成为陕西稳就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陕西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稳预期的重要基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帮助重点群体早就业、就好业。
提升技能:护航群众求职路
如今,回想起自己的求职路,西安城市交通技师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皇志远仍会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入学时,皇志远进入了西安城市交通技师学院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订单班”。
“进入‘订单班’意味着可系统学习掌握电梯行业最新的技能知识,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毕业后还可进入迅达公司。”3月3日,皇志远在接受采访时说。
与企业联合办班、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已在陕西推行了10多年。对技能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是陕西以职业技能提升促进群众好就业、就好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陕西坚持突出就业导向,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按照相关部署,陕西将持续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新职业、数字技能培训力度;结合劳务品牌建设、非遗传承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专项能力考核。
回想起去年参加的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老师李鹏伟感慨颇深:“在参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比赛中,大家既是在比拼技能,也是在互相学习。”
从事教学工作10余年,李鹏伟深知“外面的世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参赛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学到的经验带回去,融会贯通到课堂上。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与市场不脱节,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李鹏伟说。
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正在成为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陕西省每年举办各类省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100余场,覆盖200多个职业工种,选拔产生700余名“陕西省技术能手”。
如今,技能型人才在招聘市场上更受用人单位青睐。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蔡钊利介绍,陕西省技工院校每年为产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5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培育品牌:打造就业“金名片”
参加完汉唐妆造师的培训课程,38岁的雷娜迎来了身份的转变——从一名学员成为西安市长安区一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老师。
毕业即就业,让她很有感触:“没想到求职的过程如此高效。通过培训,我不仅掌握了一门就业技能,还顺势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建设劳务品牌一头关联就业市场,一头关乎民生福祉。此前,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通知,决定在全省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根据部署,陕西将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支持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开设特色专业,广泛开展劳务品牌相关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
为了让更多人通过劳务品牌端稳就业“饭碗”、实现增收致富,陕西在培育认定劳务品牌方面,主要聚焦手工制造、建筑、家政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劳务品牌就是一张特色鲜明的就业名片。”陕西省劳务交流指导中心副主任吴卓昊表示,当前,陕西正在全力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力争通过劳务品牌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创业。
目前,陕西已培育认定劳务品牌97个,产生经济效益2000亿元,带动就业创业230万人,其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近30万人。
技能是立身之本、就业之基。如今,依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的过硬本领、专业服务和良好口碑,劳务品牌这个就业“金字招牌”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也让广大求职者深刻认识到“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
在今年陕西各地“春风行动”招聘现场,劳务品牌展位前的人数较往年明显增多。在西安市“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现场的“高陵汽车工匠”“周至园艺师”等劳务品牌展位前,咨询报名的求职者络绎不绝。
“大家对劳务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实现更好就业。”作为“高陵汽车工匠”劳务品牌创建单位,陕西汽车技工学校的工作人员王蕊娟介绍,只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求职者就可免费参加技能培训。
优化服务:供需两端促匹配
因为照顾家庭和缺乏就业技能,西安浐灞国际港新筑街道杨贺村的“宝妈”张绣美的再就业之路并不顺利。
得知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驿站可以参加培训,张绣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多亏了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驿站,不仅帮我掌握了技能,还组织专场招聘。”已经在一家装饰建材公司找到工作的张绣美告诉记者。
张绣美的经历是陕西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的一个生动案例。如今,在三秦大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驿站找到工作。
近年来,陕西省全面推行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规范零工市场建设,积极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已建成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驿站634个、零工市场94个,构建覆盖全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住重点就业人群,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针对重点群体就业需求,陕西坚持搭平台、连两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针对一些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存在的招工难、人才评价等问题,陕西健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监测和联系服务制度,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实施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多渠道保障重点企业招工引才。
目前,陕西已组织2800余名人社服务专员,对接1.14万户企业,定期开展走访回访,及时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紧缺用工25.84万人。
“为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我们细化了人社政策服务清单,明确政策享受的条件、流程以及具体负责单位,努力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晓东说。
访谈:扩大就业容量 保障劳动权益
访谈嘉宾
陕西省劳务交流指导中心副主任 吴卓昊
西安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姚蕾
近年来,陕西接连推出“一揽子”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省各地也不断出台支持政策,积极稳定就业大盘。
时值春招季,就业压力如何化解?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省劳务交流指导中心副主任吴卓昊、西安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姚蕾。
问:近年来,各地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技能过硬、口碑良好的劳务品牌,有力促进了劳动者就业增收。如何以劳务品牌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让从业人员就业更加稳定、收入水平更高、权益更有保障?
吴卓昊:劳务品牌是劳动者的标识,更准确地说,是具有一定从业规模和市场经济价值,具备鲜明地域标记、显著行业特征、过硬技能特点和良好用户口碑的劳动者的劳务身份。
经过多年发展,劳务品牌已经成为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当前,陕西在全省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明确以劳务品牌培育工程为抓手,到“十四五”末,在全省培育150个以上县级劳务品牌,其中,认定50个以上省级劳务品牌,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牌”。
劳务品牌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要加强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充分发挥政府主动发现、主动培育的作用,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扩大劳务品牌规模。同时,还要加快劳务品牌发展,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推荐、制定品牌标准、增强品牌信誉等,提升劳务品牌质量。
问:陕西在推动劳务品牌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成效如何?
吴卓昊:近年来,陕西积极推动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各项服务,一批批技能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劳务品牌活跃在各行各业,为稳就业促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不断扩大劳务品牌覆盖人群的同时,陕西各地也发布了多个劳务技术规范标准,推动劳务人才培育模式持续创新,为陕西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劳务品牌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同步成长,是陕西劳务品牌叫得响的关键。目前,陕西的劳务品牌已经从劳动力输出逐渐变为技术技能输出,不少劳务品牌还孵化出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
问:技能型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对于稳就业工作有哪些启发?
姚蕾:当前,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青睐的社会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待:一是经济环境方面,产业升级加速,经济活力增强,这一过程中,无疑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二是企业发展方面,随着企业生产扩大、发展提速,产品或服务朝着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来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人才聘用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将学历作为唯一门槛,而是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实际技能;四是人才需求结构方面,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青睐,不难看出人才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
技能型人才受到青睐能推动稳就业。各方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各项补贴优惠政策;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问:灵活就业已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在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如何切实维护好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姚蕾:切实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做到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同时,政府要完善补贴政策,如对缴纳社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一定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对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等。
此外,还应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灵活就业者的商业保险产品,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为灵活就业人员建立便捷、高效的维权机制,并根据市场需求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短评:一技傍身天地宽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钥。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既对劳动者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扩大就业容量开辟了新空间。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关键要抓住职业技能提升这个“牛鼻子”,以技能强筋骨、以培训增底气,让更多劳动者在产业变革中端稳“饭碗”,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锻造更强竞争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连接劳动者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省各地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全面推行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实践表明,当政策“工具箱”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劳动者诉求,就能激发“一技傍身天地宽”的乘数效应。
企业是技能培训的主战场,也是扩大就业的主力军。面对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企业要充分认识并重视产教深度融合,将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视为战略性投资,把“人力资本”放在与“技术资本”同等高度,在产业升级中孕育新岗位、创造新价值。
职业技能提升既要“顶天”瞄准前沿科技,也要“立地”服务民生所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如火如荼,涉及养老服务的新职业不断涌现,既填补“一老一小”服务缺口,又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既缓解了“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也为社会培育了适配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面向未来,当更多劳动者实现从“工”到“匠”的蜕变,当更多企业以“人才红利”重塑竞争优势,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基石必将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