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么快吗?”这是陕西省渭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中心社保经办人员王思卓为灵活就业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业务时常被问的一句话。“这么快”,不只是参保单位经办人员的由衷感叹,更是对陕西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市域通审”改革的生动诠释。
精准发力,激活经办新动能
“我们要以经办改革‘小切口’,持续回应参保群众关心关注的‘大民生’,统筹解决参保规模、经办资源、服务配比等深层次问题,求取业务管控和经办服务‘双提升’的最大公约数。”在2024年全省社会保险工作会议上,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徐立如是说。
据了解,陕西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人员与参保对象的平均服务配比为1:16000,部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市县经办机构服务配比甚至超过1:40000。由于陕西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实行属地管理,受理、审核、反馈等经办业务被限制在固定区域,存在“忙闲不均”“标准不一”“熟人审核”等问题。此外,随着服务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和企业群众对服务质效要求的不断提高,诸如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立足实际,陕西省人社厅党组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市域通审”列为社保领域自主改革创新项目重点推动,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借力经办机构垂直管理全省“一盘棋”优势,全面推行“全市域通审”模式改革,推动社保经办服务从属地分散向全域协同转变,将分散的“小窗口”升级为联动的“大网络”。一场社保服务的“效能革命”就此拉开帷幕。
2022年,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在宝鸡市启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审核试点工作,从市本级及13个区(县)经办机构抽选20名一审工作人员,15名二审工作人员,组建审核团队,共同审核宝鸡市辖范围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
“审核团队成员不得审核本机构业务,要通过严格执行同一政策、同一标准、同一规范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严把关口的同时让群众感受到无差别办理社保业务的便利。” 宝鸡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处长郑菊科说,这是宝鸡市在改革试点之初定下的“铁的纪律”。经过试点探索,宝鸡市在全市范围统一了受理、审核“两个口径”,修订业务通审相关规范,印发业务通审考核办法,加强审核量、拒绝率、滞留时间、风险因素等指标的常态化绩效考评及数据分析,为业务通审工作保驾护航。
2024年以来,基于宝鸡市的试点经验,按照“成熟一家、推广一家”的原则,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在全省各地稳步推广“全市域通审”经办模式,即以市为单位,整合调配市县经办资源,打破经办机构、人员编制、数据分区等属地“藩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跨机构、集中式、规范化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审核。
推广期间,业务范围从一审、二审延伸到市级三审,覆盖了98%以上的风险业务,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和审核级次,各市分别组建“一级审核”“二级审核”“三级审核”三级通审团队,重构业务受理、审核、反馈流程。各级经办机构前台受理业务后,由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信息平台自动推送风险业务审核工单,通审团队在线“接单”“抢单”,将一对一专岗审核转变为一对多团队审核,高风险业务审核周期普遍从原来的3天办结压缩到30分钟完成,中低风险业务10至15分钟即可办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参保群众满意度和体验感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域通审”经办模式在陕西省10个省辖市全部实施,涵盖11类66项风险业务,实现了全系统参与、全流程管控、全业务通审。
筑牢根基,防控风险保安全
“‘全市域通审’经办模式实施后,全市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规矩意识和服务理念实现了有机统一,市县两级经办机构干部职工和广大办事群众都切实感受到了经办服务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渭南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副处长刘忠让介绍。
办得快,办得好,更要办得规范、办得放心。陕西省将强化管控、防范风险贯穿到业务通审全流程,着力增强经办服务统一性和规范性。各市依据《陕西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规程》,细化本地“全市域通审”工作实施细则和经办服务标准,逐项明确受理要件、审核要点、业务类别和审核层级,确保“一把尺子量到底”。
“‘全市域通审’实现了经办资源的集中利用,强化了风险防控手段。我们采取前台受理、后台审核‘双随机’推送,最大限度杜绝草率审核、人情审核等情况的发生,真正做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核。”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杜启光介绍,近年来,陕西省社保局依托全省统一的“一主两翼”智慧社保平台,搭建全省统一受理及审核流程,共享各级经办数据,执行统一的风险校验、权限配置和流程管控等规则,从审核级次、上传资料、风险等级等方面做了明确;强化业务数据实时共享,实现审核业务流转全程可视、日志全程可查、管控全程介入,实现业务流转“雁过留痕”;细化“全市域通审”业务风险等级,坚持受审分离,建立通审业务“周检查、月报告”工作机制,在全省经办系统构建起从事前校验、阻断,事中监测预警、审核,到事后稽核、分析的一体化业务管控体系,有效杜绝“关系审核”,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此外,为提高数据质量、挖掘改革潜能,陕西省紧扣业务场景,统筹推进数据治理,不断释放数据应用价值,稳步提升“全市域通审”改革效能;持续升级“一主两翼”信息系统风险防控手段,加固优化技防功能30余项,以高质量的数据和持续提升的技防手段,保障通审工作安全规范。
持续推进,利企便民无止境
“‘全市域通审’既是改革实践,也是管理服务创新。”陕西省社会保障局综合业务处处长杨晖说,之前的业务管控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谁经办、谁管控、谁负责”原则,由业务属地经办机构负责,通过在同一经办机构横向搭建审核流程完成风险业务审核。“全市域通审”模式则突破属地概念,纵向实现风险业务向市级、省级延伸管控,资料精简、流程简化,低风险业务实现即来即办,较为复杂的中高风险业务经过前置审核后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办结,审核效率和服务体验大幅提升。
“单就信息变更业务而言,以前因为业务多、岗位少,区(县)一审、二审分别只有一个人审核,有的业务还要提交市级三审,全程办结可能需要大半天,甚至两三天的时间,现在由通审团队审核,业务流转通道变多了,大部分业务15分钟内就能完成,后面如果有连贯性的养老金核算业务,也能立等可办,速度真的快了!”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社保经办人员高思辰感叹道。
“‘全市域通审’实现了区(县)业务分散经办向市级、省级集中管控的根本转型,最大限度发挥了社保经办机构垂直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省级层面统筹调度机构、人员、平台、数据等资源,建立业务、财务、风控等多方联审机制,在全省社保系统相继推行一般业务通办、风险事项通审、疑点数据封存等做法,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业务管控体系,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风控力量得到有效加强。”杨晖说,垂直管理是“全市域通审”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025年新年伊始,“推进全市域通审改革”被列为陕西省人社厅深化营商环境突破重点工作任务。徐立表示,陕西省将持续推进社保经办服务“小切口”改革创新,加快优化“全市域通审”流程,稳步推动业务通审和智能管控的深度融合,为全省通办、通审、通稽核、通转移等“一揽子”改革项目落地奠定基础,让广大参保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和服务便利。(文/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