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风采
一切为了群众的“饭碗”
--记陕西省平利县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唐益平
时间:2020-10-21 11:2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唐益平(左一)陪同客商考察平利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图片由平利县人社局提供)

“您一天为什么这么好的精神?”“为什么一提就业的事情,您就这么来劲?”很多人见到陕西省平利县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唐益平时,都会问他这两个问题。

今年44岁的唐益平,清瘦却干练。他说:“就业可不是小事情,是群众最在意的‘饭碗’。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努力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到最好。”

扩大外出就业“谋好饭碗”

平利县是陕南山区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外出务工是很多家庭解决生计问题最便捷的途径。为了帮农村劳动力谋个好饭碗,唐益平多次选企业、进工厂进行“暗访”考察。在和公司企业协调对接确定岗位后,唐益平回到平利县发布信息,召集挑选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再购买车票送他们上岗。

有一次,一家工厂需要用工20人。唐益平在平利县召集挑选后,有30人符合要求。唐益平舍不得丢下任何一个人,就把他们全部带进厂。工厂负责人被唐

益平的韧劲打动,多接收了5人,把另外的5人协调到其他工厂。

长安镇金石村的陈军以前在外地的小煤矿干活。唐益平在入户走访时,动员陈军到东莞绿洲鞋业有限公司务工。“唐主任亲自送我进厂,还叮嘱厂里照顾我。”陈军说,他进厂后,唐益平常给他打电话,勉励他克服困难、积极上进。后来,陈军成为鞋厂的车间小组长。如今他成了家、盖了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在外出接洽的过程中,一有机会,唐益平就联系外地企业直接到平利县进行劳动力招聘。许多企业直接把用工大巴开进平利县,选聘结束后直接接走送上岗,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端起了“金饭碗”。

创业促进就业“捧金饭碗”

在扩大外出就业的同时,唐益平和同事们又开始了筑巢引凤、引凤还巢的探索。

家住平利县的姜波在唐益平的帮助下到江苏瑞益纺织有限公司务工,从普通学员一步步成长为车间主管。后来,他决定返乡创办服装厂,唐益平便为他协调厂房、用工等事项。在服装厂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后,唐益平又帮助他办理创业担保贷款30万元。现如今,服装厂产销两旺,带动就业80余人。

在引导老乡返乡创业的同时,唐益平还利用苏陕合作和举办洽谈会、招商会等机遇,吸引外地客商来平利县创业发展。江苏的客商唐瑞文被唐益平的诚意感动,到平利县考察后决定投资办厂。唐益平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唐瑞文办厂提供“保姆式”服务。一个容纳百余人就业的服装厂,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办了起来。

唐益平在一次招商座谈会上了解到,在东部地区,一些工厂缺工严重。他想到平利有几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便联系3家企业到平利县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试点建设社区工厂。试点成功后,唐益平不断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随后县里成立了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将社区工厂在全县11个镇全面铺开。目前,平利县累计兴办毛绒玩具、手套、棉鞋等各类社区工厂83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劳动技能培训“端稳饭碗”

有了过硬的技能,饭碗才能端得稳。唐益平和同事们积极探索就业技能培训精准“八个一”模式,即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盟(帮扶单位与帮扶村组成支部联盟)、一站(创培驿站)、一人(创业致富带头人)、一室(乡土人才工作室)、一团(技术指导团)、一地(村实训基地)、一社(社区工厂或合作社)、一证(技能培训合格证),确保户户有技能、家家能脱贫。

现年51岁的陈封学是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十二组村民,全家有五口人。2002年,陈封学务工的矿山突发事故,他失去了左腿,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唐益平的多次上门鼓励下,陈封学参加了种养殖技能培训。如今,陈封学种植6亩绞股蓝、4亩魔芋,养殖10余头生猪,每年收入3万多元。

思想通,一通百通。唐益平和同事坚持把思想引导教育放在培训工作首位,帮学员算收入对比账,摒弃“等靠要”思想。在培训课程内容上,他们将技能脱贫与精神扶贫紧密结合,实行“志智”双扶,每期培训开设三天教育引导课。

从扩大外出务工,到创业促进就业,从培训就业技能,到注重志智双扶,平利县走出了一条适应县域发展的就业工作新路子。在唐益平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县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余人、技能培训2830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642人。

提到成绩,唐益平总是很谦虚。“工作是自己的,功劳是大家的。行稳致远,目标在前,我们要思考的始终是下一步、下一站。” (文/ 平利县委宣传部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