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风采
咸阳市武功县:“三三六”工作法促进群众稳岗就业
时间:2021-03-04 10:26
来源:陕西网咸阳站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2月26日,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后稷广场上人山人海,参加武功县“春风行动”公益专场招聘会的13家企业招聘展台前都围满了前来寻找工作的群众。除了在现场参加招聘会外,县上还联系了86家企业开展“云端招聘”,在县政府网站上86家企业提供了2300多个就业岗位供群众择业选岗。截至目前,武功县顺利实现了2.54万名脱贫劳动力就业,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在推进就业帮扶上,武功县有独特“三三六”工作法,打出了稳岗就业的“组合拳”,保证了脱贫劳动力“饭碗不丢”“收入不减”。

做好“三个管理”,使帮扶有规范、有精度

精准管理就业信息。组织“四支队伍”和镇办(社区)劳保所工作人员,上门入户细致排查,精准掌握1.28万户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基础信息,按照家庭人口、就业现状、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培训需求“五清”标准,严把采集、录入、审核“三关”,及时与国扶办大数据信息平台和全省就业扶贫台账系统基础数据核对,并实行周监测、月更新,确保数据录入准确,“一对一”服务目标明确。

结对管理脱贫劳力。实行与镇办(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与“零就业家庭” 一对一” 结对帮扶、“四支队伍”与就业困难家庭“一对一” 结对帮扶,结对帮扶干部与脱贫劳动力“一对一” 结对帮扶,明确三个“一对一”工作重点、帮扶内容、责任主体,并根据脱贫劳动力实际“量体裁衣”,精准开展入户走访、电话访谈、“就业扶贫大篷车”进村等就业信息推送服务和“多对一”“企包村”等就业扶贫帮扶工作。

台账管理扶贫资金。通过就业扶贫项目库、进行资金拨付阳光公示、项目实施定期抽查、资金绩效实地核查四项举措相结合,建立了项目资金管理县镇村企“四方台账”,探索完善了就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资金规范使用。2016年以来,优化程序、快审快批公益性岗位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技能培训生活和交通费补贴等项目资金超过450万元。

建好“三支队伍”,使工作有人干、有成效

建好就业创业服务队伍。为确保“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网覆盖”的工作模式,为12个镇办(社区)招聘配备54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完善了人社系统“1+2+N”网格化工作落实责任体系,“1”即人社局分解任务总抓,“2”即人社局各科室、镇办(社区)劳动保障站细化措施主抓,“N”即“四支队伍”等一线扶贫干部具体落实落地,形成“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网覆盖”的就业帮扶服务格局。

建好技能培训讲师队伍。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聘请5名专职培训讲师的基础上,遴选6所定点培训机构,并聘请兼职培训讲师12人。同时,鼓励支持66家县域内企业开展以工代训活动,从生产一线选聘“工人讲师”,利用“订单培训”“云上课堂”等方式实现培训工作扩面提质。5年来,人社部门多形式组织线上线下培训30多期,累计培训劳动力717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19人。

建好惠贫政策宣讲队伍。积极发挥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作用,采取一对一培训、面对面讲解等手段,培养一批政策清、程序熟、户情明的镇村政策宣讲员,包抓到村到户到人,发放政策明细“一卡通”,开展讲解政策讲解“一口清”。仅2020年,就集中开展了4轮入户宣讲,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实现政策宣传“无死角”“零盲区”,让有群众了解程序“好办事”“快就业”。

抓好“六个一批”,使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就业基地务工一批。通过出台补贴政策、协调建设用地、就近组织劳力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在村口地头发展扶贫龙头企业、社区工厂、农业合作社等就业扶贫基地。同时,积极围绕就业扶贫基地建设要求、补贴标准、认定规范、带贫益贫方面等建立了7个长效机制,让更多经营状况良好、带贫益贫能力较强的企业参与到就业扶贫工作中来。目前,全县已经认定了11个涉农涉贫龙头企业、21家社区工厂和6家扶贫车间,就近解决1729名脱贫劳动力就业。

激励创业带动一批。整合人社、农业、教育等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电商龙头企业培训资源,开展创业培训课程2400人次。同时,在深入宣传小额担保贷款、返乡创业贷款、重点群体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吸纳脱贫群众入股、招纳创业能手合伙、鼓励灵活自主创业”的“2+X”模式,孵化培育了7大类20多个创业项目,帮扶脱贫劳动群众当“股东”、做“老板”、成为“合伙人”。截至目前,扶持脱贫群众30人创业,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1笔3.3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笔80万元。

劳务转移输出一批。通过“春风行动”“苏陕合作”等劳动力输出渠道,采取网络联系、信函沟通、定向对接等方式,动态收集劳务输入省市企业用工需求,利用“网上推送+下线入户”将就业信息双线传递给农户,让劳动力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就业门路,并开通24小时外出就业服务热线,对达成外出就业意向的脱贫劳动力时时提供跟踪服务,做好“点对点”“一站式”“包车达”“团购票”等集中运送专项服务,落实“加量兑现交通补贴、提供团购保险保障、发放疫情防护用品”等多重保障,全县向省外输出务工脱贫人口4227人,向县外省内输出务工脱贫人口5525人。

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一方面,为1460多户就业不稳定、务工收入低的脱贫群众,零距离开展“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温暖”活动,让780多名弱半劳动力在村间商店超市、帮扶单位临岗、集体经济组织中实现就业。另一方面,综合开发了保洁员、防疫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886个,优先安置 “三无”脱贫劳动力就业,优先续约公益特岗年终考核较好脱贫劳动力,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

县内企业吸纳一批。采取降低税收、提供贷款、加大奖补等方式,“一对一”“人盯人”对接县内用工企业和务工劳力,引导县内企业成为吸纳及培训劳动力就业的主体,让“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成为劳动力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县内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6户建筑企业,2300户经营门店获得了“技能匹配型”“即聘即用型”劳动力4.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达到了5527人。

农村电商扶持一批。2013年,武功县抢抓电商发展热潮,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县域电商、农产品电商、农村电商,全县现有电商企业336家,物流快递公司40个,建成县、镇、村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105个。在发展电商招商引资之初,企业安排一定数量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就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被写入县上招商引资合同,一大批有劳动能力、愿意从事电商事业的脱贫劳力,参与物流配送、仓储、包装等环节。据统计,电商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3.5万名劳动力就业,4150名脱贫青年接受了电商培训。(通讯员 华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