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咸阳市人社局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系统谋划、提振信心、脚踏实地、鼓足干劲,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持续扩大就业规模
一是强化就业政策供给。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就业工作要求,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巩固加强稳就业的政策措施》《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等“22 8”条政策,推动就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组织13个县市区全面开展新政策宣传解读,推行“直补快办”模式,公开办理流程,明确办理时限,提高政策落实率,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是促进就业质量提升。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机制,持续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就业岗位,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展,推动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成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过程。因地制宜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编制《咸阳市“16 8 3”条产业链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劳动者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链和企业稳定就业创业。在巩固原有就业容量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职业序列,挖掘新的就业增量,鼓励劳动者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创业,持续拓宽就业渠道。
二、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全力提升工作质效
一是高频次举办招聘活动。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组织深入163家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详细了解用工需求,精准采集招聘岗位,提高人岗匹配度。积极搭建就业对接平台,接续举办“百日千万、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周”等专场招聘活动,利用“互联网 ”手段,统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零工市场、高校就业驿站、社区网点等资源,不断充实“直播带岗”内容,1-8月份,全市已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78场次,发布就业岗位2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2.65%。
二是高标准落实就业帮扶。聚焦“四类”困难高校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开展就业攻坚行动,实施动态管理和“一人一策”计划,及时发放困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4704个,组织上岗见习972人。加强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力度,细化就业登记服务,强化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提升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成功率,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政策,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人员充分就业。截止8月底,全市帮助失业人员就业0.9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91人。
三是高质量支持创业创新。积极搭建创业载体平台,管好用好全市33家返乡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向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指导、融资贷款、创业培训、法律服务等创业服务。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创翼”各级赛事活动,组织24个项目参加市级路演评审和9个项目省级大赛选拔;组织3名讲师参加第四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支持长武义乌商贸物流城续评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营造鼓励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发挥创业贷款作用,建立“政银”信息共享互推机制,持续加大自主创业和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新增创业贷款3.76亿元,带动就业4627人,有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四是高效能开展就业服务。以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质效为抓手,采取“沉浸式入企观摩、讲座式职业规划、专家式基层巡诊、一站式对接招聘”等“四式组合拳”多样化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满足各类群体不同需求。持续深化咸泰劳务协作,建立两地人社互助机制,深度组织市场用工需求调查,联合举办岗前就业培训,鼓励泰州企业来咸建设社区工厂,吸纳更多城乡重点群体就业,推动两市协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截止8月底,全市703名劳动力通过咸泰劳务协作实现转移就业。加快数字化档案建设步伐,以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中心为试点,推动实现档案数字化储存、系统化管理、信息化调度,打造个人档案与业务经办融合平台,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电子档案1.68万份,为劳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
三、建强技能人才队伍,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一是持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立足咸阳实际,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作、厘清职责职能、强化工作措施,紧紧围绕促进就业增收、服务人才需求等方面,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引进、管理、激励制度,支持鼓励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二是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按照《咸阳市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聚焦咸阳“16 8 3”条重点产业链,稳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1-8月份,全市新增制造业高技能人才271人,培训数字领域技能人才290人、新职业新领域技能人才4767人、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5984人,服务支撑全市就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以公共实训基地、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为基础,以职业院校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高精尖”的三级培养平台;突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以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地域技工品牌为目标,紧盯企业和劳动者发展需求,注重分类实训,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截止8月底,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1.93万人、其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64人。
四是大力推动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实施机构备案和等级认定工作,围绕“淳化饸络师”、“袁家村特色小吃制作”、“武功绣娘”等特色劳务品牌开发专项能力考核,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促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截止8月底,全市新增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3家,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55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