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国际港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坚持重心前移、注重源头预防、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打造“1 10 N”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劳动纠纷诉源治理水平,不断夯实民生之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为浐灞国际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1”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一站式服务中心——浐灞国际港以服务中心为依托,紧密联系未央区人民法院、灞桥区人民法院、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实现由“单一府院联动解纷”到“多级协同共治劳动纠纷”的创新蝶变,进一步降低隐患风险,提升广大劳动者满意度。
“10”即10个劳动服务保障网格——围绕劳动保障服务,将辖区实控面积176.52 平方公里范围划分10个网格服务单元。条块推进网格内项目、用人单位劳动纠纷诉源治理,以街办、产业园为网格骨架支撑,将根治欠薪工作融入领导干部包抓项目事项,形成委领导—中层干部—员工三级协同、源头防欠的治欠机制。
“N”即网格内若干“劳动保障服务工作驿站”——依托入区企业办公聚集楼宇、在建项目、社区等载体打造劳动保障服务工作驿站,将劳动用工监管触角延伸至各网格“末梢神经单元”,逐步满足各类用人单位多样化人力资源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
一、主要特点
该体系以“1”为平台辐射,“10”个网格多元管理,“N”个驿站监管延伸,形成由点到面、横纵交错、多元协同的多维度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开辟高效治欠新路径。相比以往劳动监察“单兵作战”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的情况,该体系率先融合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司法确认、诉前调解、司法审判等多种资源,让作为“最后一道屏障”的司法程序提前介入,在案件处理环节中进行有效衔接,分级分类处置,采取“接、查、调、确、引”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司法确认制度高效、便捷、权威的优势,一方面提高了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案件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为推进治欠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构建源头治欠新格局。通过延伸劳动保障执法触角,实现由人社“单一治理”向“多元化解”管理方式转变,将劳动争议诉前调解链条延伸至服务中心,整合劳动纠纷行政调解资源,发挥“行政调解 人民调解 司法调解 司法审判 强制执行”组合拳优势,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园区,处理在诉前,从源头上降低劳动用工风险发生率,减少“全国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总量,提升线索办结率和劳动者满意度。三是建立全链治欠新模式。围绕“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三个重要环节,聚焦重点领域,坚持控新治旧,实现欠薪问题清仓见底;坚持断根治本,突出抓好欠薪问题源头治理;坚持依法治欠,保持打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持齐抓共管,形成矛盾联调、力量联动、信息联通的可复制推广的“劳动保障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经验
(一)一站式服务中心“123工作法”。一是“一站式”全流程跟踪服务劳动者维权。全面整合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资源,按功能划分为调解区、仲裁区、司法审判区,调解、仲裁、审判各环节无缝对接,采用“三公示一告知”即投诉举报信息公示、网上投诉举报受理公示、建筑领域农民工权益公示,24小时受理电话告知。针对农民工欠薪投诉举报,按照“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原则,实行“一口受理、多级联动、归口办理、集中解决、跟踪服务”,坚持让服务多跑路,农民工少跑腿,全面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有效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二是“双轮”驱动府院联动化解劳动纠纷。服务中心采取集中办公,推行“府院联动”,全面整合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工作机构,实行人员拉通式管理,工作上借力扬长,发挥“1 1>2”作用。未央区人民法院选派法官、特邀调解员等工作人员常驻办公,与劳动监察、仲裁等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互补支撑、共同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建立农民工工资维权快速受理、快速调查、快速裁决、快速审判、快速执行的“五快”机制,有效解决调解结案难、调查取证难、裁审衔接难等问题,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审理时间,减少农民工诉累。三是“三项”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机制,以服务中心为平台,定期开展典型案例以案释法,邀请专家开展法律法规集中宣讲,常态化开展劳动者维权知识培训教育,大力营造企业懂法、守法,劳动者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打造专业人员调审服务机制,抽调业务骨干开展纠纷调解,司法工作人员制作笔录、进行法律咨询、出具民事裁定书。推进快速化服务保障机制,针对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采取“零证据”先行调查制度,由劳动监察、住建局等工作人员联合调查、共同调解,对无法达成调解意见的,优先就地申请劳动仲裁,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天立案,及时受理;符合司法立案的,实行就地办案、巡回审判。
(二)网格管理“四步法”工作模式。一是中层干部包抓项目联动治欠。将中层干部包抓项目与治欠工作深度融合,邀请市人社局劳动维权中心、未央区法院、区住建局开展包抓干部项目检查培训会,每月向区治欠办反馈项目检查单,督促项目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源头参与化解项目欠薪隐患,形成区治欠领导小组、管委会中层干部包抓项目、街办产业园属地管理等防欠治欠联动机制。二是切实发挥网格作用精准治欠。紧盯划定10个物理网格要素摸底,在各网格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新建项目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及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等工作基础上,与住建局、产业园、街办等单位密切联动,抓紧抓实各用人单位主体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依法查处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重点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就业形态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单位遵守劳动用工相关规定落实情况动态监管,逐步形成集“前哨”预警、动态解纷、精细化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10个网格监管链。三是不断提升监管水平源头治欠。常态化开展工程领域网格在建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强力推进劳动用工检查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以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价工作为抓手,指导网格内企业规范用工。2024年,开展诚信等级评价企业162家,完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检查40家,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企业38家,向有关单位下发各类法律文书184件,持续强化依法监管水平。四是持续强化普法宣传柔性治欠。坚持依法治欠,以服务中心为阵地、以司法服务为核心,利用司法先予介入的优势,通过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法律培训等方式,营造企业懂法、守法,劳动者学法、用法的和谐氛围。2024年以来,采取“进企业、进项目”方式,开展“送法律、护薪安、暖人心”护薪维权政策法规宣传活动、青年仲裁员服务企业等活动12次,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发放法律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劳动法律知识520余人次,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有力推动普法工作迈入新阶段。
(三)劳动争议调解“三个加强”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争议调解规范化。通过在各网格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驿站”,推动劳动争议调解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已建立并完善新筑、新合和诸暨商会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逐步强化指导企业规范用工、多元化解群体性劳动争议。同时,推动劳动纠纷预防和源头治理,安排工作人员赴西安市浙江诸暨商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围绕调解组织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提升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开展指导。二是加强协作联动,多元解纷提质效。聚焦新就业形态用工及争议纠纷特点,浐灞国际港以中国邮政西安市邮区中心为平台,联合法院、工会等相关单位,组建了集法律咨询、心理疏导、争议调解、劳动仲裁等服务内容于一体的新就业形态用工争议多元化解中心。该中心广泛聚集工会调解员、人民调解员、行政调解专家等力量,通过多部门联手,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逐步形成裁审受理范围一致、裁审标准统一、裁审程序衔接顺畅的“商调裁诉执”全链条工作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争议调处服务。三是加强纽带作用,暖心服务促和谐。依托浐灞国际港“零工驿站”,搭建辖区适龄群众与用人单位的“心纽带”,为周边群众提供劳动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关心关爱、求职登记、技能培训、候工休息等便捷、优质、高效的暖心服务。劳动监察仲裁与就业人才、社保紧密联动,向前来求职辖区群众进行劳动法律人社政策宣传,促进网格内各企业单位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效率,源头营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和谐用工氛围。
自建立“1 10 N”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以来,运用“五快”机制,通过“行政调解 司法确认”等方式累计为4849名劳动者解决工资5260余万元。下一步,浐灞国际港将持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保障劳动者权益作为为民服务的重要抓手,充分依托服务中心“府院联动”解纷,持续健全完善“1 10 N”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在防欠治欠、劳动纠纷基层治理等方面作用,着力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营造区域劳动关系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