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风采
安康: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时间:2025-08-26 08:59
来源:安康市人社局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今年以来,安康市以“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为牵引,坚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通过加力落实政策、扩大岗位供给、提升服务效能等措施,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向好。

一是在统筹调度上“做加法”。市委书记、市长先后2次调研全市稳就业工作,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常务副市长安排部署做好2025年全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市打硬仗工作专班印发《专班工作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明确提出统筹全市各方力量向硬仗重点任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倾斜,将年度目标任务进度量化到具体节点,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市人社局主动扛牢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政治责任,先后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全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对工作进行安排。

二是在挖岗扩容上“下功夫”。深挖岗位供给。坚持把岗位开发作为稳就业的核心抓手,印发《安康市加力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从重点产业链领域、消费新热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领域、民生服务保障领域、城乡基层服务管理领域、政策性岗位和特色产业等7个领域加力就业岗位挖潜扩容。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人才夜市”等专项活动。今年已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85场次,累计征集市内外就业岗位19.55万个。精心组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今年已招录公务员779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51名。

三是在就业服务上“提质效”。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联合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以“智‘汇’职场 ‘就’在安康”为主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助力大学生提升求职能力、找准自身定位、明晰努力方向,吸引1000余名大学生积极参与。延伸“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在本市两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政策宣讲、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组织高校毕业生进园区(重点企业)参观体验,宣讲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返乡就业创业,共组织500余名大学生开展参观体验活动。实施“流动人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项目”建设。开展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高校毕业生实体档案存放规范化、数字档案可视化、信息数据综合化目标,提升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强化思想引导。坚持思想引导与能力提升并重,开展“就业政策基层行”“创业明星进校园”活动,邀请返乡创业典型、企业高管分享就业创业经验。连续三年为暑期进市政府机关见习的大学生作岗前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提升个人能力。

四是在经办效能上“谋实招”。积极推进“一次办好”举措。以“安康人社”APP、“安康智慧人社”微信小程序、安康人社网上服务大厅平台为载体,实现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以“不见面”方式顺畅办理,做到“线下手续做减法,网上服务做加法”,为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提升履职能力。组织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专项竞赛和市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政策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团队。聘请116人组成安康市市级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今年已组织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开展政府补贴性创业培训450人次。

五是在落实政策上“见成效”。加大创业扶持。充分利用我市91个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优先提供场地、项目、资金、培训等创业服务。积极发挥“安康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联盟”作用,与我市两所高校加强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持续发挥我市首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陕西安康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示范引领作用,提供政策扶持。截至7月底,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6亿元,直接扶持创业人员457人,带动就业3481人。做实就业见习。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今年已征集见习岗位3206个,组织1007名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上岗见习,发放就业见习补贴613万元。开展精准帮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台账,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向1973名2025届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97.3万元。

六是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在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建立“安康市大学生就业服务驿站”,做到我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驿站全覆盖。按照“多功能”建设、“一站式”服务要求,常态化开展就业形势分析、政策宣讲、求职指导等就业帮扶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全链条就业创业服务。自今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举办活动10场,服务大学生37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压紧压实责任、细化任务举措,扎实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和“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提前谋划做好202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释放政策效能、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服务保障、守牢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