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主渠道作用,,以“强根基、打基础、优服务、促联动”为抓手,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强学习筑根基,锻造专业仲裁铁军
将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常态化学法+多元化培训+实战化练兵”提升队伍业务水平,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仲裁员队伍。一是“学法课堂”常态化。建立“每月一法”学习制度,年初制定详实计划,每位仲裁员轮流担任主讲人,组织集体学习研讨,确保知识储备与时俱进,理论基础扎实牢固。二是业务培训多元化。积极选派骨干仲裁员参加省级调解仲裁业务培训班,汲取先进经验,拓宽工作视野。同时,创新性地组织仲裁员参加劳动监察员线上资格培训,促进仲裁与监察两项职能的深度融合,为“一站式”维权服务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能力提升数字化。充分依托“调解员仲裁员能力提升平台”等线上资源,组织全员学习研读全国各地典型案例和优秀裁决文书,在对标对表中找差距、在案例剖析中悟方法,全面提升实战化调处能力。
二、强宣传打基础,织密前端预防网络
坚持“预防为先、调解为主”的原则,以“精准宣传+场景化服务”将普法宣传阵地前移,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一是精准服务进园区(企业)。以“人社服务进园区”和“仲裁院(员)服务(联系)企业”活动为契机,主动走进企业、工业园区,“送政策、送法律、送案例”,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风险排查等个性化法律服务,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劳动者理性维权。二是广泛宣传造氛围。利用大型招聘会、普法宣传日等大型活动现场,设立政策咨询台,解答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问题,发放维权手册、宣传彩页,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有效提升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度。三是依托实体广宣传。在接待大厅放置宣传资料,工作人员在提供咨询、立案服务时,主动进行诉讼风险、举证责任等知识的告知和宣传。
三、强服务优体验,创新模式提升仲裁效能
聚焦群众“办事难、跑多次”问题,充分发挥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仲裁院系统推出“劳动仲裁不见面受理”服务与多元调解机制,实现从申请到化解全程提质增效。一是推行“不见面受理”。当事人可通过邮递提交仲裁申请材料,仲裁院实行“线上审核+线下办理”模式,材料齐全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材料缺失的通过电话、短信告知补正,避免“来回跑”。只需在庭审时亲自到场参与案件的审理和调解。整个过程,当事人只需跑一次。二是持续运用“161”调解工作法。即一个案件六次调解,接到案件先由调解中心调解,无果后立案前调解,无果后立案组庭后调解,无果后开庭前调解,无果后庭审后调解,无果后裁决前调解,直至裁决。积极协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三是创新运用“面对面”与“背对背”相结合的调解技巧。对于有调解基础的案件,仲裁员根据案情灵活选择方式。“面对面”调解,便于双方直接沟通,澄清事实,消除误会;“背对背”调解,则分别与双方单独沟通,缓和对抗情绪,寻找利益平衡点。通过这种刚柔并济的方式,成功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庭前,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强联动聚合力,构建多元处理格局
为破解单一部门处理争议的局限性,大力加强部门协同,构建多元共治的纠纷化解大格局。一是设立丹凤县法律援助中心驻仲裁院工作站,实行AB岗位工作制度,拓宽了劳动维权救济渠道,2025年以来通过法律援助处理案件3件。二是建立“一站式接待窗口”。 整合内部资源,建立了调解仲裁与劳动监察“一站式接待窗口”,实现了咨询、投诉、调解、仲裁申请的“一窗受理”。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内部流转和分流处理,形成了“监察执法刚性维权”与“调解仲裁柔性化解”的优势互补,大幅提升了维权效率。三是构建“多元协同、调裁审一体”工作新格局。强化“总对总”联调,汇聚多元解纷合力,加强与法院沟通协作,积极组织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形成了劳动人事争议联调联处工作格局。注重“调裁审”衔接,逐步完善调裁审衔接机制,积极开展疑难案件研讨,掌握调裁审差异,统一尺度,推动调裁审有机衔接。
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通过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组合拳,逐步形成了“预防在先、调解为主、仲裁为辅、联动处置”的工作新格局。下一步,县仲裁院将继续深化各项举措,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努力让每一件劳动争议案件都能得到高效、公正、暖心的处理,为构建丹凤县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