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风采
安康白河:迎着晨雾翻过山 看到老人的笑脸
时间:2025-10-10 09:58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初秋的陕南山区,晨雾还未散尽,白河县麻虎镇松树村的乡间小路上,已出现几道熟悉的身影--他们背着装有折叠凳、便携台灯和认证设备“智慧眼”的帆布包,脚步轻快地朝着87岁的村民庞声秀家走去。这是陕西省白河县人社局“四下基层”服务小分队践行为民办实事、破解特殊群体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难题的生动实践。

“庞阿姨,我们又来看您啦,今天帮您把养老认证办了,养老金就能稳稳到账咯!”人社服务专员彭元进坐在庞声秀老人床边,声音轻柔。因长期瘫痪在床,庞声秀老人无法自主前往认证点,也不懂智能手机操作,同时面部浮肿,往年的认证总让家属犯难。今年,人社服务专员主动找上门,彭元进一边用手轻轻帮老人调整躺卧姿势,一边耐心引导:“您眨眨眼,再慢慢点点头……对,就是这样!”手机屏幕上的人脸识别框精准捕捉到老人的动作,短短三分钟,认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庞声秀老人虽不能清晰说话,却用颤抖的手握住另一位专员李娟的衣角,眼里满是感激。老人家属也连连道谢:“以前总怕错过认证影响领钱,现在你们上门服务,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白河县11个镇、122个村(社区)每月都在发生。当地很多60岁以上老人或不会用智能手机,或行动不便无法出门,或住在偏远村落网络信号弱导致认证屡屡失败。“养老金是老人的定心丸,绝不能让认证难成了拦路虎!”县人社局主要领导要求,必须把服务沉到基层,把“认证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

很快,11支“四下基层”服务小分队组建完成,队员由人社干部和协理员组成,每季度集中开展上门认证服务。为了让服务更精准,小分队提前做足“功课”--每月联合镇村通过QQ群、微信群和电话摸排,建立起涵盖高龄、独居、残疾、瘫痪等特殊群体的台账,详细标注每位老人的住址、身体状况和认证需求。“张大爷家住卡子镇友爱村,听力不好,得带手写提示卡”“王奶奶在构朳镇家竹村,院子里信号弱,要提前下载离线模板……”队员们的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细节。

在茅坪镇枣树社区,71岁吴爷爷的认证经历,让队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定制化服务”的重要性。第一次上门时,吴爷爷因听力严重退化,只能靠手写和手势沟通,加上家中光线昏暗,人脸识别连续4次失败。“不能让老人白等!”小分队当即决定调整方案:一人跑去邻居家借来轮椅,把吴爷爷推到窗边光线最充足的位置;一人找来纸笔,一笔一划画出“张嘴”“转头”的示意图,逐字逐句指给老人看;另一人则打开自己的手机热点,反复测试网络信号。“再来一次,吴爷爷,您跟着我做……”第五次尝试时,随着“认证成功”的提示弹出,吴爷爷终于露出了笑容,他颤抖着竖起大拇指,在纸上写下“谢谢你们”四个大字,字迹虽歪歪扭扭,却饱含真情。

为了覆盖更多偏远村落,小分队常常要翻山越岭。在冷水镇中皇村,通往老人家中的路多是陡坡,雨天泥泞难行,队员们就穿着防滑鞋,背着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晴天烈日当头,他们就把草帽戴在老人头上,自己顶着太阳调试设备……“只要老人能顺利认证,我们多跑点路、多等一会儿都值得。”人社服务专员何春香的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文/马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