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品牌是就业的“金钥匙”、经济的“助推器”、民生的“压舱石”。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锚定“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严格落实省劳务品牌培育工程方案,借鉴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的先进理念,以“规范培育强根基、宣传造势扩影响、协同发展提质效”为思路,让劳务品牌从“星星之火”成长为“燎原之势”。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培育民生保障、文旅餐饮、非遗传承等6大类21个劳务品牌,其中15个通过认定,累计带动50万人就业,创造经济效益390亿元,实现劳务收入58亿元,成为驱动劳动力转移、助力群众增收的“硬核引擎”,更擦亮了一张张独具汉中特色的“就业名片”。
厚植品牌沃土 反哺产业腾飞
汉中把劳务品牌培育根植于产业发展的“沃土”,通过壮企强体、建园聚能、夯实绿色根基,让品牌与产业同生共长。
企业升级跃“龙门”。2024年,全市兑现稳岗返还资金3119.9万元,惠及1705家单位。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项目倾斜,推动劳务品牌企业“破茧成蝶”。汉中汉水善美家政公司聚焦“汉中家政师”品牌,靠技能提级、服务提质跻身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全市品牌相关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尽显“政策赋能+品牌增值”的叠加效应。
品牌园区筑暖巢。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孵化”的“梦工厂”。南郑藤编产业园整合“五编”产业,12家企业入驻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圈”,带动3000余人家门口就业,年产值超亿元。宁强羌绣产业园让1000余名绣娘“飞针走线”,助推羌绣服饰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300余种文创产品畅销海内外,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洋县有机产业园孕育出“鹮乡有机产业工”品牌,年产值近百亿元,带动3万人捧起“有机饭碗”。
绿色就业铺锦路。依托汉中“生态宝库”优势,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就业动能--中国劳科院、陕西省人社厅在留坝县设立绿色就业研究中心(秦岭基地),探索出一条“生态+就业”的特色路径。目前全市70万劳动者投身绿色就业(占就业总量65%以上),仅留坝县就建成120余家精品民宿,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留坝民宿管家”铸就全域旅游的“金名片”。
拓展品牌疆域 擦亮劳务名片
汉中以“走出去、亮出来、火起来”为目标,让“汉”字号劳务品牌从“区域特色”迈向“全国知名”,从“本土符号”成为“国际名片”。
国际交流展风采。藤编传承人赴中亚五国展演,带着非遗技艺“闯世界”,现场签下200余万元出口订单。宁强羌绣亮相国际非遗博览会,靠“指尖上的艺术”打动宝马、路易威登等国际品牌,让汉中技艺在欧美市场“圈粉无数”,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高端平台绽光芒。2024年5月登陆省电视台展播“汉中藤编师”“宁强羌绣工”魅力,6月纪录片《云朵上的绣娘》登陆央视六套,向全国讲述品牌故事,9-11月征战省、全国展示活动,展位前人头攒动,让“汉”字号品牌知名度“节节高”。
双线联动拓影响。线下设12场品牌招聘专场,靠实物展示、现场演示让求职者“看得见、摸得着”。线上搭数字服务平台,借短视频、直播让“汉中面皮师”“西乡秦巴茶工”“略阳乌鸡师”成网红,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万次。“技能筑基+品牌拓岗+招聘搭桥=就业增收”,成了汉中就业故事最生动的“计算公式”。
丰富协作内涵 释放发展潜能
劳务品牌的壮大离不开“众人拾柴”。汉中通过跨区域协作、多领域联动,让资源“动起来”、合力“聚起来”、效能“显出来”。
苏陕协作搭云梯。江苏省南通市与汉中“手拉手”,架起技能提升“高速路”。连续多年联合培训覆盖全品牌工种,今年组织“兴州家政师”“镇巴土菜师”等100余人赴南通“取经”。连续4年邀请南通机构来汉传授冷水鱼烹饪技艺,培育出一批“民宿大厨”。建立稳定用工合作,今年向江苏输送劳动力4000余人,实现“输出一人、增收一户”与“技能升级、发展提速”的双赢。
区域联动开新局。与西安、南通、绵阳、广元等城市“抱团干”,举办劳务品牌交流对接活动,让“同行变战友”。多地联合培训、劳务互通、品牌联建,加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区域协作成为品牌发展的“助推器”。
技业互融共发展。依托“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活动,推动品牌与航空装备制造、绿色食药等5个千亿级产业“手拉手”,让劳务品牌与产业集群“深绑定”。探索出“训评聘”一体化模式--既解企业“用工渴”,又拓品牌“成长空间”。目前全市建成22所特色职教院校、147家规范培训机构、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年育技能人才5.5万人,让“技有所长”与“业有所兴”同频共振。
今后,汉中将持续推动藤编、羌绣产业园扩容升级,引入先进设备与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完善产业链条;深化与苏陕协作城市、西安都市圈及川西北的资源对接,深化劳务品牌人才共享、劳务合作,进而推动劳务品牌产品流通,驱动品牌长远发展。(文/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