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如何破解创业群体“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痛点,让政策红利更精准滴灌市场主体?近年来,安康市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题,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从人社部门向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移交运营,构建起“专业机构管理、多方协同赋能”的“政担联动”新模式,为创业就业注入金融“活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实践路径。
破题:从“行政化”到“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以前申请创业贷款,既要跑人社审核资格,又要找反担保,流程多、时间长。”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在宁陕县开民宿的创业者张金涛感慨道。
“多头跑、效率低”的背后,是传统管理模式的深层矛盾,人社部门担保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专业能力不足、风险防控薄弱、县域基金分散等问题,制约着创业担保贷款的普惠效能。
转机始于政策指引。国家及陕西省先后出台《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参与创业担保贷款增信服务”的改革方向。安康市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作为全市唯一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财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具备“体系覆盖广、金融协同强、专业能力优”三大优势。其“以市带县”模式覆盖13家分公司,与26家银行建立合作,拥有风险评估、资产处置专业团队,正是破解痛点的“关键棋”。
“必须让专业平台做专业事!”安康市人社、财政部门达成共识:将基金移交财信担保公司运营,既是落实中省要求,更是释放基金效能、服务民生的必然选择。
改革:全链条重构,打造“政担银”协同生态
改革不是简单“移交”,而是系统性重塑。安康市坚持“平稳过渡、提质增效”,通过“专业运营+协同赋能”双轮驱动,推动管理模式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升级。
安康市高位统筹成立移交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数据核对、审计评估、资金划转、业务交接”四阶段目标。历经1个月“数据清零”行动,依托省级经办系统逐笔比对数据,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6大类审计,确保“账实相符、风险可控”。最终,10县(市、区)基金全额划转,2654份档案“一户一档”移交,实现“资金、业务、档案”三位一体无缝衔接。基金移交后,安康市构建“人社前端服务、担保中端风控、银行后端提效”的协同机制:人社部门剥离基金管理职能,集中精力做好“需求摸排、政策推送、资格审核”核心工作;财信担保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对个人贷款免反担保、小微企业降低担保门槛,建立“尽调、监管、追偿”全流程风控体系;经办银行积极推行“总对总”批量担保模式,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内部审核程序,压缩经办时限。
“现在申请贷款,只需在手机上提交资料,人社初审、担保尽调、银行放款,资金很快就能到账!”刚拿到30万元贷款的汉滨区返乡创业青年刘宝宝点赞道。
成效:三重跃升,稳就业促发展显担当
改革成效,数据为证;民生温度,案例可见。
针对新业态、个体工商户“分散小额”需求,安康市推广“行业批量+县域批量+重点群体批量”模式。累计为1368笔贷款提供担保,金额23.77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在“人社工作进园区”和“源来好创业”活动中,发放贷款193笔,发放金额2.8亿元。
我市建立“财信分担+银行风控+4321风险分担机制+专业清收”机制,银行承担20%风险,代偿损失可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分担。财信担保公司凭借专业团队,近年来贷款风险始终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基金安全性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7万笔、97.3亿元,贷款余额19.01亿元,扶持创业者6.78万人,带动就业超18.58万人。(通讯员 曹国庆)
国家部委网站
省直部门网站
省级人社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