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风采
宝鸡:坚持“三原则、五步法”匠心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时间:2025-10-29 10:06
来源:宝鸡市人社局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近年来,宝鸡市人社局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链条,坚持政府引导、综合施策、协同发展的原则,按照分类挖掘、重点培育、宣传推介、奖补激励、壮大升级“五步法”工作思路,培育发展特色劳务品牌38个,带动就业创业40万人次,“西岐名吃美食师”荣获两项全国大奖,入围全国百家知名劳务品牌名录,“西秦大姐”入选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宝鸡擀面皮师傅”等6个品牌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展示交流活动,2025年10月承办陕西省首届劳务品牌交流活动

坚持政府引导,筑牢劳务品牌发展基础。始终以政策驱动、建章立制为牵引,推动劳务品牌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一是市县一体推进。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2023年在全省率先举办市级劳务品牌发展大会,近年将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作为落实“一四五十”战略、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的重点任务,在市委全会、全市两会上统筹安排部署,列为人社部门和县区政府年度目标任务,季度综合督查,年终考核评定,确保高质高效推进。二是完善政策链条。联合财政部门制定《宝鸡市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市级劳务品牌认定办法》等文件,建立资金奖补、建设标准、认定程序等政策体系,形成人社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是专家组团指导。聘请31名专家成立全市劳务品牌建设指导专家团,常态化开展专家基层行活动,集中宣讲就业政策、提供创业指导,下沉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问诊”、“送经”30余次,组织评定20个市级劳务品牌,协力创建5个省级品牌,为全市劳务品牌培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综合施策,推动劳务品牌培育认定。发挥产业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劳务品牌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是分类挖掘培育。聚焦工业强市战略,创建“麟游矿工”、“陈仓玻璃工匠”等中高端技能型劳务品牌;聚焦“3+X”农业特色产业,培育“眉县桃把式”、“凤县麝工”、“千阳苹果师傅”等民生保障型劳务品牌;聚焦美食之乡资源,打造“西岐名吃美食师”、“宝鸡擀面皮师傅”等高品质生活服务型劳务品牌;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发展“千阳绣娘”、“凤翔泥塑师”等非遗文化类劳务品牌,实现“一县一精品、县区全覆盖”。二是紧盯产业创建。围绕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重点打造“宝鸡钛业能手”、“凤翔白酒酿造师”、“西岐工匠·智造工”、“陇州羊管家”等特色品牌,稳步提高劳务品牌贡献率和支持度,支撑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钛产业总产值跃升至560亿元,西凤酒品牌价值达到3336.83亿元,陇县奶山羊规模化养殖率60%,产值突破124亿元,宝鸡“一碗面”经济持续做大做强,全链实现产值162亿元。三是广泛宣传推介。每年组织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推荐评树形象代言人,多渠道宣传推广劳务品牌,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全方位提升宝鸡劳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消费、热爱劳务品牌的氛围更加浓厚。四是落实奖补激励加强资金扶持,落实创贷政策,为创业实体提供低租金经营场所,支持劳务品牌培育孵化;依托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协会组织等主体,认定县级以上劳务品牌引领单位42家,全市落实引领单位一次性奖补资金285万元。五是持续壮大升级围绕增加品牌数量、提高品牌质量、发挥品牌效益,建立政策、服务、人才、资金全要素支持体系,做强现有品牌、培育新兴品牌、壮大龙头品牌,推动宝鸡劳务品牌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认可度和含金量不断提升。

坚持协同发展,引领劳务品牌培优壮大。加强部门协同、各界联动,推动劳务品牌品质化高端化发展。一是培训强技赋能。构建覆盖全职业周期的培训体系,将钛业加工、臊子面制作、林麝养殖等具有宝鸡地域特色的行业(工种)列入技能培训补贴名录,建立劳务品牌技能培训、资格认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机制,建成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市近四成从业者已接受技能培训,提升了劳务品牌核心竞争力。是名师典型引领。近年来,“西岐名吃美食师”、“千阳绣娘”代言人郝忠平、王海燕分别荣获“全国新星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全国第二届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凤翔泥塑师”、“千阳绣娘”传承人胡新民、王秀萍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通过典型引领,发挥劳务品牌带动创业倍增效应。是规范管理提质。指导统一品牌名称、标识等核心要素,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从创建标准、扶持措施到全链条动态规范管理。支持行业协会健全自律与诚信的长效机制,鼓励引导企业主体诚信服务、规范经营,确保劳务品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行业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品牌发挥效应。坚持将特色劳务品牌打造成发展金招牌、就业金名片、振兴金钥匙,依托劳务品牌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保持在4万人、90万人以上,十四五时期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23亿元,劳务品牌为服务实体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就业促增收注入强劲动能,实现了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