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2022年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上)
时间:2022-06-15 15:24
来源:陕西文明网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助人为乐王世绍: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的“爱心教授”

  

  王世绍,男,95岁(1927年3月生),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王世绍出生在上海,随校西迁来西安扎根60多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王世绍向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多年来从未间断。2010年起,王世绍每年都资助仲英书院的贫困学生,到2017年,他已经资助了20多名贫困生。2017年,他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王世绍及老伴仇启真还拿出50万元捐赠给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仲英书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截至目前,王世绍给西安交大助学捐款达90多万元,加上给希望工程捐款,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元。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爱心教授”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

  王世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副书记。有一年,他响应国家干部下乡带领农村建设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到安康工作三年期间,又报名参加到贫困山区整顿农村社队工作,深入贫困地区。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要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王世绍心里生根发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离休后的王世绍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学生提供资助,还与十几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2011年初,王世绍与西安交通大学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拿出两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后,他每年资助3至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4000元至5000元。2017年,他又设立“王世绍助学金”,每年6万元,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还向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50万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学生。2018年,王世绍资助12名在校生,每人5000元。

   把钱花在贫困孩子身上值得

  王世绍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经常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参与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他的这份爱点燃了很多交大学子心中的火焰。

  2015级管院本科生杨阳来自陕西米脂县,入学后曾连续两年受到王世绍助学金资助。如今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即将完成研究生学业。杨阳说:“王老师的资助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非常感谢他和像他这样的爱心人士,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对我来说既是前行的榜样,也是奋斗的激励。”

  最好的感谢是行动。大二的时候,杨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云南施甸支教活动,还去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做志愿者。研究生求学期间,他参加党建专项、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我只做了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小事”

  帮助别人时出手大方,但王世绍自己的生活却简单而朴素。家里的一张桌子“服役”了四五十年,还在使用着。他说:“我和老伴每月的生活费花不了多少,剩下的钱花在教育上,花在孩子们身上,比花在我们自己身上更有意义!”

  除了资助贫困生,每次听说哪里有灾情,王世绍也总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发生后,王世绍积极向灾区捐款。疫情期间,王世绍再次捐款2万元支持抗疫工作。

  总有人问他:“你到底图啥?”他回答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党分忧、为灾区老百姓解困,这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我捐资助学,不奢求回报,帮助他们,我心里踏实。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用所学回报社会,这就足够了。”

  多年来,王世绍一心向党,用无私奉献、离而不休的宝贵品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改变了很多贫困学子和贫困家庭的命运。

见义勇为陈宝川:18岁少年跳入急流勇救落水母子

  

陈宝川,男,19岁(2003年10月生),共青团员,钟宝镇旧城村人。当时他年仅18岁,却用双手托起了两个鲜活的生命;他还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大学生,危急时刻却无惧危险,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挽救了一个家庭。

  2021年8月4日下午5时左右,回钟宝镇东风村探亲的廖女士和妹妹带着两个孩子在河道浅滩边戏水解凉,突然看到有一条水蛇,廖女士立即将大孩子拉回岸边,听到小儿子的呼喊,转身一看,此时小儿子套着游泳圈已被水流带到中心地带,情急之下,不会游泳的廖女士立即走进急流中奋力捉住游泳圈,却没有看到水中有一道石砍,身体重心不稳,一个踉跄跌入水中。廖女士的妹妹在岸边发现情形危急,立即大声呼喊。同时刻,刚游完泳的陈宝川正在下游十几米远的石头上坐着休息,听到呼喊后的他迅速起身,看到廖女士母子已经被冲到河流对岸,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入水中,以最快速度游到廖女士母子身边,一边大声对廖女士说不要害怕、把孩子抓紧,一边用力把母子二人往岸边拉,这时廖女士已经全身无力,所有重量全落在陈宝川一人身上,游到一半时他已经感觉体力不支,于是大声向岸边的父亲陈国清大喊,“爸爸,我快没力气了!”不会游泳的父亲听到儿子呼喊,立即到车子后备箱拿出备用轮胎,用力扔给儿子,借助轮胎的浮力陈宝川才费力地将廖女士母子带上岸边,廖女士连吐了好几口水后,乌青的脸色才得以缓和。而此时的陈宝川已经精疲力尽,坐在岸边不住的喘气。

  据陈宝川回忆,“当时看到她们溺水,我也没有多想,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不能在我面前白白地消失。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毫不犹豫地救人,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在陈宝川眼里,他只是做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在记者上门了解情况时,他甚至拒绝接受采访,经过一番劝说后才答应配合。

  廖女士感激地说道,“我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充满后怕,当时要不是有这个小伙子,结果我都不敢想象,他那么年轻,却能那么勇敢地来救我们,用言语真的是没有办法表达、怎么感谢,这真的是天大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对于陈宝川的父母来说,也同样是心有余悸。陈宝川2021年参加高考,在事发前几日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步入人生新的阶段,开启新的学习生活、新的人生旅途,他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没有父母在场及时提供支援,后果不堪设想。陈宝川却无所谓地笑着说:“能够平平安安地把他们救起来,我就感觉非常开心、非常值得。”陈宝川不仅是见义勇为的小英雄,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榜样、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在备战高考期间,他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主动复习,上完晚自习后还常常一个人学习到深夜,从不说苦、说累,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非常“省心”的好学生;在和同学交往中,对于同学有学习、生活上的难题总是积极帮助,与同学约定的事项绝对做到,是朋友心中可信赖、可依靠的“好大哥”;在家中更是父母的好帮手,放假在家期间主动帮助父母喂猪、干农活、整理小卖部物品,耐心、细致地辅导弟弟写作业,跟弟弟说要好好学习才能改变人生命运。陈宝川的父亲

  陈国清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事情,那时陈宝川才11岁,暑假时间到他在贵州承包的工地上玩,为了锻炼陈宝川,便让他帮忙采购工地材料,没想到陈宝川带着弟弟坐公交车把每一类材料都准确无误地采购并带回来了,让陈国清大感惊喜、意外。“他从小就比较懂事,没让我们操什么心。”这是母亲对陈宝川最简短的评价。

  如今,陈宝川已成为西安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他说他希望能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医,报效祖国!

诚实守信高雪林:热心的哥拾金不昧赢称赞


 高雪林,男,38岁(1984年10月生),陕西省吴起县长征出租车司机。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热情服务在从事出租车行业几年里从来没有交通违法违章记录,从未与乘客发生矛盾,从未被人投诉。他总是每天准时出车,与人为便,时刻用微笑面对顾客,他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了人们一致好评,为广大出租车司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诚实守信、拾金不昧。2021年1月27日晚22点左右,一位姓梁的顾客,乘坐高雪林驾驶的出租车,下车时,不慎将自己的黑色手提包落在了车里,包中装有现金、银行卡、车钥匙、手机等物,这么重要的物品丢失,梁某当时特别焦急,但是他自己记不得车牌号,不知怎么找到丢失的物品。高雪林也无法联系到失主,为了尽快联系上失主,高雪林立即将失主丢失的手提包交到了吴起县城镇派出所值班民警手中,通过值班民警联系上了失主梁某。就这样,梁某的包很快就找着了,当梁某看到包完好无损,里面的东西一样没少时,非常感激非要拿出部分现金要感谢高雪林。高雪林并没有接受顾客的感谢,他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回报,他认为这是每一名出租车司机都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

  文明行车、安全第一。高雪林在2010年在吴起长征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从事出租车驾驶工作,无一起安全事故,安全行车100余万公里。这几年来,他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行车最高准则,时刻绷紧安全的“弦”。主动积极参加公司的安全学习,时刻掌握最新交通法律法规;宁可误工也要保持车辆在良好的状态,不开“带病车”。坚持合理作息、规律生活,不开“疲劳车”;保持乐观开朗状态,从不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不开“赌气车”。坚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英雄车”。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吴起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他更是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为文明创建增光添彩。他爱岗敬业,把做最好出租车司机作为事业追求,做出租车多年来,他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掌握了过硬的驾驶技术,用微笑来迎接来自各地的宾客,努力为乘客提供安全、舒心、快捷的服务。多年来,没有和任何乘客发生争吵,也没有被乘客投诉过。

  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其实这样助人为乐的事情,在高雪林身上还有很多。帮助行走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乘车时,她会下车主动上前搀扶,并把他们安全的送到家里才离开。别人表扬他时她总是谦虚的说:“这是举手之劳而已,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儿。在家庭里也是人人称颂孝顺儿子,老人们提到儿子高雪林都赞不绝口,一家人其乐融融。在邻里关系中,邻居可能会不知道他家人的名字,但是一提到开出租车那家人他们都晓得,“那可是一家好人啊,经常帮助邻居,与人方便。未与小区里的哪家发生过矛盾,也从未听他家里吵过架。”

  高雪林,出租车司机们眼里的好榜样,老人眼中的好儿子,女儿眼中的好父亲,在工作中,在平常点滴事情中用她行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崇德向善的美好情操。

孝老爱亲杨兰兰:好媳妇常年精心照顾瘫痪公婆获称赞


  杨兰兰,女,34岁(1987年12月生),陕西省礼泉县石潭镇农民。11年来,她常年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公和婆婆,抚养一对年幼的儿女,经营自家8亩葡萄园,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博爱、坚毅、善良的形象。2021年,杨兰兰入选“陕西好人榜”。

  杨兰兰1987年12月出生于礼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父母言传身教下,从小她在邻里眼中就是一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乖女孩。2010年12月,杨兰兰经人介绍和丈夫结婚,婚后夫妻恩爱有加、其乐融融,家庭和谐美满。

  2007年,公公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行动不便,婚后杨兰兰就主动担起责任,和婆婆一起照顾公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2月,公公突发严重脑梗,虽然花去巨额费用全力治疗,但还是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5年3月,时隔两年后,在杨兰兰怀孕第二个孩子时,婆婆在夜间照顾公公时不慎摔倒,高血压引起的大脑出血,由于年龄偏大恢复不好,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欠了近10万元外债,最后和其公公一样生活不能自理,长年瘫痪在床。

  一个家庭两个瘫痪的老人,一双年幼的儿女,收入微薄的果园,外债累累的经济现状,无穷无尽的医药费。面对变故,杨兰兰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可当她看到一双可爱的儿女,可怜的老人,看到无奈的丈夫时,杨兰兰感觉到自己不能垮,这个家需要她,倔强的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她与丈夫商议,丈夫外出打工,自己一人在家照顾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杨兰兰数年如一日,没让老人生过气。面对公公婆婆时常的大小便失禁,杨兰兰从不抱怨,都会及时为公婆换洗衣服,在她精心的照料下,公婆总是干净得体。杨兰兰经常换着花样做公公婆婆喜欢的饭菜。天气好时,会把两位老人推到村里的文化广场,让其和邻里拉家常。两位老人常含泪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儿媳待我比亲父母还亲,这些年真是苦了这孩子,照顾我们一家老小”。

  淳朴与智慧并存的杨兰兰,白天照顾老人、接送子女上学,穿插着经营自家的8亩葡萄园,忙完家里的事,她还开起了网店,主动帮助村里贫困户销售水果,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获得众乡邻的称赞。

  2019年年底,婆婆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临走前她抓着杨兰兰的手说,你公公以后就交给你了,杨兰兰含泪答应让婆婆放心。现在她一如既往地精心照料着公公的衣食起居、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孝老爱亲终不悔,弘扬美德好典范。杨兰兰十多年如一日,孝敬公婆、赡养子女,用柔弱之躯撑起幸福家庭,用实际行动书写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