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2022年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下)
时间:2022-06-15 15:24
来源:陕西文明网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敬业奉献杜天祥:义务守护革命旧址宣讲红色历史的六旬老翁


  杜天祥,男,66岁(1955年4月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陈家坡旧址管理所文保员、专职讲解员、照金干部学院特聘教师。2018年10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21年8月入选“陕西好人榜”。

  会议旧址管理员,义务当起讲解员  

  2011年5月,陈家坡会议旧址展馆建成,土生土长的杜天祥被村上安排到这里当管理员。当时展馆里没有专职讲解员,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参观时说,“老杜,你管理着这里,应该最熟悉这里了,给大家讲讲吧。”就这样,老杜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义务讲解。

  杜天祥上过高中,年轻时当过山村代理教师,平时爱看书,讲解这个差事对他来说并不难,他也喜欢这个差事。十年磨一剑,他潜心学习,反复训练,如今他已经成为陈家坡会议旧址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员,专职讲解员。

  一身四职作奉献,一干就是十来年  

  虽然讲解任务不在工作范围内,讲解也没有讲解费,但只要有游客远道而来,老杜都会毛遂自荐,义务给游客们讲解。他的想法是:游客远道而来,就应该不虚此行,哪怕自己苦点累点,他也要把陈家坡的革命历史传承下去,把照金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有人说老杜义务做讲解员,免费给他们讲解徒劳无功,可老杜从不认同,他自豪地说:“看到大家听我讲故事,并给予我赞扬的掌声,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老杜曾经是这里的专职管理员,同时还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保安、保洁员,那时村里人都打趣地说他是“一肩挑四职”。以前老杜家里开着农家乐,种着几亩地,还饲养了很多家畜,但自从他2011年担任管理员的那天起,不曾因为家务繁忙而耽误他热爱的工作,每天都是按时开门,将展馆打扫的一尘不染,将展馆看护得草木不短。至今,小小的展馆接待游客数以百万计,他总是将状态调整到最佳,精神饱满,充满激情,乐此不疲。

  自编自演顺口溜,有说有唱不平凡  

  刚开始为大家讲解时,老杜往往是想到啥说啥,没有章法。可是老杜是有心人,他想方设法让所有游客都深入了解著名的陈家坡会议,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让大家都喜欢现在整洁美丽的陈家坡新农村。年近古稀的他不断的阅读书籍、考证历史、多方请教,努力地完善自己的讲解体系,渐渐的他成了陈家坡会议研究的“专家”。

  老杜对陈家坡会议历史资料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出近一千多字的《陈家坡的故事》初稿,为了使自己的讲解达到最佳效果,他每天站在山坡上大声练习。

  “陈家坡不一般,明灯广场在眼前……”陈家坡会议旧址前的老树下,土生土长的杜天祥用地地道道的老陕腔,时而打着快板,时而陕北民谣,动情处手舞足蹈,让组团游客和研学的中小学生陶醉其中,仿佛又回到了一九三三年的陈家坡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

  无一例外,老杜每次的讲解总能获得阵阵掌声、啧啧称赞。他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专门“点名”找老杜讲解,许多专业讲解员也前来向老杜讨教。

  感谢党的好政策,传播党的好故事  

  杜天祥在每次结束义务讲解时,总忘不了把家乡照金的变化、陈家坡新村的巨大变化宣传一番。几年前,陈家坡村民还住在石头墙、石板房的旧村子,而如今38户村民都住进了集中安置的新房里,办起了农家乐,过上了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老杜一再告诉大家,村民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我要一直在这里给大家义务讲解,讲好党的故事。

  66岁的杜天祥经常说:前辈流血流汗,我们做点贡献,我愿意一直守护革命旧址,守护这笔精神财富,将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传播出去,将那段历史和精神传递下去。


敬业奉献刘君孝:真心为群众一心为工作的基层信访干部

刘君孝,男,51岁(1970年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华阴市信访门诊主任。针对信访工作难度大、积案多的现实,他结合华阴实际探索总结,建立了信访“六诊法”矛盾调处机制;为了打通群众信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市镇(办)社区设立信访门诊工作室,使矛盾化解在基层;他在办案中始终牢记为民宗旨,积极协调,使多年的信访案件得以解决。近年来,刘君孝运用自创的“六诊法”矛盾调处机制,先后受理各类信访案件512件,成功化解461件,调解率90%以上。荣获“陕西省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排查化解重信重访工作先进个人”“陕西好人”等荣誉。

  勇挑重担  善于创新  

  2017年初,刘君孝被任命为信访门诊主任。当时,华阴市的信访工作是渭南市的“重点管理县(市)”,积压有300多件信访案件,赴省访、进京访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化解的形势异常严峻。没有方法可借鉴,没有经验可学习,他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他学枫桥、赴宝鸡、到商洛,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总结出了信访“六诊法”矛盾调处机制,通过“预诊”评估排隐患,“坐诊”疏导开良方,“出诊”便民树形象,“急诊”现场防激化,“会诊”施策破难题,“复诊”回访防纰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为了及时办好初信初访,2019年在他的建议下,全市2办4镇及114个村、15个社区建立起了信访工作室,使基层90%以上的信访案件得以案结事了。

  牢记宗旨  为民解难  

  华阴市某企业职工董某1988年7月因公出差发生交通事故致腿部伤残,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赔偿问题没有解决,多年来到各级信访部门上访。案件转到信访门诊后,刘君孝犯难了,难在时间跨度太长。他综合考量当事人存在伤残及家庭困难,带领工作人员多次与主管部门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主管部门给董某一次性生活补助11000元,长达30年的信访案件得到解决。

  岳庙办某村民屈某长期在外打工,不在本村居住,属于人户分离。2014年该村被定为空壳村,村委会将屈某房屋拆除。屈某回乡后看到自己的房子化为乌有,无家可归,多次找村上和办事处讨说法,但问题得不到解决。从此,他走渭南、赴西安上访长达7个年头。案件转到信访门诊后,刘君孝及时召集门诊工作人员进行“会诊”,先后走访50余人次,召开协调会5次。在协调会上,他说:“为屈某找家,是屈某的权利,是我们的责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屈某的住房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屈某满意并自愿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

  某村民吴某,承包了渭河河道内的130亩地,种植粮食作物。2019年7月,华阴市河务局对渭河管理范围的“四乱”问题进行整顿,吴某约2亩左右的玉米地被旋耕,大约损失1000余元,为此,吴某来到信访门诊反映情况。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华阴市河务局旋耕玉米地无违法不当行为,不应补偿。刘君孝看到吴某老伴智障,儿子服刑,还要抚养一名小孙女,年近八旬的他还在种地谋生,心里不是滋味,他组织信访门诊全体同志捐资1000元送到老人手中,老人非常感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刘君孝带领信访门诊一班人,紧扣“事要解决”这一主线,不忘初心,为民解难,社会信访案件大幅减少。2019年陕西省华阴市的信访工作由陕西省渭南市的“重点管理县(市)”一举跃升为陕西省“省级信访先进县(市)”,2020年7月陕西省信访系统“人民满意窗口”现场会在华阴市信访门诊召开,华阴市信访门诊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受到群众的好评。

敬业奉献张彦明、苟冬云:林场“夫妻哨”用情守青山、用爱写奉献

  张彦明,男,49岁(1973年11月生);苟冬云,女,47岁(1974年10月生),夫妻二人均为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留凤关林场职工。自1993年参加工作至今,夫妻两人舍家为林,与大山为伴,坚守留凤关林场榆林铺管护站28年,寒来暑往巡山、播绿、护林,为保护秦岭森林资源、守护秦岭生态安全甘于奉献,被誉为“守护青山绿水的最美夫妻”。2020年9月,张彦明被评为全国“最美护林员”;11月,夫妻俩被评为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2021年8月,夫妻俩入选“陕西好人榜”。

  张彦明和苟冬云是凤县留凤关林场的两个普通林业职工,28年前来到留凤关林场,他们夫妻二人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经历了凤县林业从伐木生产到生态管护的转型,他们的角色也从指导民工生产的施工员,变成守护绿水青山的护林员。他们把对青山深深的爱烙在了心里,把对山、水、林、草的情融入到每天的巡护工作中。他们虚心学习,勤俭持家,以诚待人,孝敬父母。他们扎根林区,以站为家,用情守护青山,用爱书写奉献,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夫妻二人所在的榆林铺管护区有2881公顷,全部处于陕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区内分布着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华山松等树种,以及林麝、黄喉貂、黑熊、野猪等野生动物。这么大的区域,夫妻俩全部巡护一次需要5、6天时间,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巡护路线大部分是崎岖的林间小路,要靠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遇到陡坡和大石头,不仅需要双手往上爬,还得预防着脚下打滑,爬坡溜坎趟水是常事。2019年9月,张彦明到林区里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采集卡,过河踩踏石的时候,不慎摔伤,造成尾椎骨骨折,医生叮嘱他要卧床休息3个月,想到管护站里人手少,任务重,张彦明仅仅休息了3周就返回了工作岗位。

  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是森林防火期,为了让更多群众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张彦明夫妇在巡护时挨家挨户上门开展防火宣传。张彦明还开辟了新的宣传阵地,抓住村民办红白喜事聚集的机会发传单、讲解防火知识。这些年来,榆林铺管护区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和其他林政案件。

  为了便于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他们夫妻选择在同一个管护站工作,夫妻管护站也就孕育而生了,这就意味着他们夫妻长期扎根林区森林保护的工作中,无法共同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苟冬云父亲因病去世时,苟冬云因工作的原因不能赶回,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而成为终身遗憾。他们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张彦明在整理孩子的卧室时,发现他的枕头下有一张妈妈的照片,而在照片的背面,他画了一个哭泣的小孩,旁边用汉字和拼音合写着一句话:“妈妈,我想你!”作为父母的张彦明苟冬云看到后很难过,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只能将儿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无法陪伴儿子成长。虽然现在儿子已经上了大学,但是这成为他们心里无法弥补的愧疚。

  与其他护林员一样,张彦明夫妇一直与森林为伍,以寂寞为伴,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浩瀚的林海。“这些年管护区里的树长得更大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山也变得更绿了。看到这些,我们心里也感到很自豪!”张彦明夫妇说,“让秦岭常绿、河水常清、野生动物长存,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孝老爱亲张俊:北京媳妇陕北悉心照料患病婆婆

  张俊,女,48岁(1974年4月生),现居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2008年从北京前往丈夫陈北生老家陕西延安给婆婆看病,在亲眼目睹婆婆因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后,主动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延安,悉心照顾婆婆衣食起居长达12年,任劳任怨,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她身上映射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最光辉的美德。

  “久病床前无孝子,没想到这个儿媳妇能坚持这么多年。”

  “能主动从北京辞职回来照顾患病婆婆,这哪里是儿媳妇,简直比闺女还孝顺!”

  “端屎端尿侍候衣食起居不说,还经常无端受骂挨打,一直不离不弃,这儿媳妇真是了不起!”

  说起张俊,陕西省延安市崖里坪延长石油小区的邻里邻居,对这个从北京“回来”的儿媳妇赞不绝口。

  张俊出生于湖北,工作在北京,2006年,她和同在北京工作的陈北生相识相爱,最终修成正果,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婚后2年,夫妻俩忙于工作、忙于照顾陈北生的奶奶,一直生活在北京。

  尽孝不能等  

  照顾婆婆的事儿还得从2008年说起。那年冬天,陈北生的母亲郭春萍患上重度哮喘,加上本身就患有精神类疾病,夫妻俩火速赶回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为其治病。

  那是张俊第一次见到婆婆,也是第一次看到婆婆的生活环境,记忆中的景象让她一辈子难忘。据她回忆:“那是一孔破旧不堪的窑洞,炕上地下到处是垃圾,窑洞里阴冷潮湿,散发着一股股霉味。婆婆不记得任何人,犯病时随地大小便,不时就捡拾一些野草、塑料袋、发霉的饼子往嘴里塞,潮湿的衣物直接穿到身上,胡乱吃脏东西被人阻止便会大发脾气,打骂人。”

  心地善良的张俊完全接受不了眼前看到的一切,她当时哭着说:“都这个年代了,人怎么可以这样生活”。一边哭一边收拾起来。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照顾婆婆的想法。

  婆婆住院期间,张俊每天帮婆婆梳头、洗衣服、收拾床铺、做饭、擦洗身子,有时候婆婆像突然不认识她一样反手就打,犯病时口吐白沫抽搐在地,她伺候的心惊胆战,但也不离不弃守在身旁,直到婆婆病情好转出院。

  为照顾婆婆,回京以后张俊每月两地往返四次,千里奔走精力跟不上,工作也耽误了不少,于是她和丈夫陈北生商量,决定辞职去延安全职陪伴婆婆。“钱可以少挣,但尽孝不能等”,张俊的孝心像一股暖流说的陈北生落下两行热泪,两人相拥而泣。

  辞京尽孝心  

  2012年,张俊再次回到婆婆身边,从此便不离不弃地照顾起婆婆的衣食起居。平时做饭时,婆婆会突然冲进厨房对她又踢又打,好不容易做好的饭会被婆婆推倒在地。一次抢夺婆婆即将塞到嘴里的塑料袋时,被婆婆轮拳打成肩胛骨裂。“这些我都不在意,最担心的还是婆婆的安全。”张俊说,尽管万分细心,还是会百密一疏,一次自己出去买菜的功夫,婆婆就在厨房自己做饭,把房子烧的一团糟。“万幸啊万幸!家具烧了可以慢慢攒钱重置,婆婆人没受伤、没受惊吓就好!”说起这件事,张俊至今心有余悸。

  孝心到永远  

  2017年是张俊最开心的一年。她说:“婆婆虽然在延长油矿只工作了2年,但这些年多亏了矿上照顾,现在还给婆婆分了新楼房,最兴奋的是婆婆现在已经不再吃塑料袋、野草之类的脏东西了,贴身衣服也不再湿穿,也能自己做饭了,还会一个劲的给我盛饭夹菜,需要什么水果和蔬菜会告诉我去买,看到婆婆现在的良好状况,感觉像是做梦一样不敢相信,心里由衷的高兴,觉得一切都值了。”

  谈到以后的打算,张俊说:“过些时候,我考虑把婆婆接到北京和我们一起住,这样她就能天天见到儿子,当然要她自己愿意,如果想留下来我还会陪着她”。

  张俊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却用12年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不普通的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在她身上映射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最光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