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全省组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工作的系列重要部署,聚焦重点政策、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就业政策进基层、入人心,讲清讲透政策内容,有效提升政策覆盖面、知晓度和落实率,切实增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省人社厅联合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一批投身生产一线、勇于创业创新、扎根城乡基层的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展现全省各地在稳就业、促增收方面的积极作为与显著成效,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凝聚全社会支持就业、推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今日推出第五期《胡锦伟——“捏”活传统老手艺 带领乡亲奔富路》。
在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的凤翔泥塑传习所,已过而立之年的凤翔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锦伟常会一个人坐在桌前,一边琢磨文创思路,一边熟练地捏制着形色各异的泥塑。
在这里,这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用自己的创意和坚持,“捏”活了凤翔泥塑这门传统手艺,更为重要的是,胡锦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路,还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走上了复兴传统手艺的致富路。
受父亲影响,胡锦伟自幼沉浸在色彩艳丽、形态可爱的凤翔泥塑中,对泥塑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大学时,他专门报考了产品设计专业。
2018年,这位天津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城市从事设计工作,还是回乡传承祖业?胡锦伟陷入了犹豫。
“当时身边许多同学都选择留在了大城市发展,自己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当我和父亲打完电话,深埋在心里的那种对于泥塑的热爱又重新泛起涟漪。”胡锦伟思索良久,最终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凤翔。
胡锦伟的父亲是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胡新明回忆道,当时的凤翔泥塑直接面临断代风险,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在胡新明心中,他是真心希望像儿子这样的年轻人能够返乡。儿时耳濡目染的泥塑记忆,父辈对泥塑倾注的感情,自己对美术设计的热爱……这些因素,最终促使胡锦伟踏上了返乡路。
返乡容易,可如何才能成功创业?年轻的胡锦伟并没有太大把握。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创业伊始,胡锦伟通过走访发现,村里家庭作坊生产的泥塑种类少、品质不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少人对凤翔泥塑“老土”的刻板印象也制约着产业发展。
创新,成为胡锦伟“捏”活老手艺的关键。
“泥塑不仅是传统手艺,还蕴藏着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胡锦伟说。他决心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在父辈和乡亲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泥塑的复兴。
自打胡锦伟踏上创业路,人社部门的政策扶持一并托举着他走稳每一步。“返乡创业的氛围很好,政策扶持的力度也很大,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胡锦伟说。
为了进一步激发老手艺的市场活力,在政府引导支持下,胡锦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里分散的手艺人组织起来,统一培训。
“从创业资金到人才选送,再到技能培训,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为我们铺就了稳定的创业路。”胡锦伟坦言,在人社等部门的政策惠及下,越来越多返乡年轻人及家乡的父老乡亲掌握了一技之长。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拥抱传统文化,大学毕业后返乡加入传承大军,用高校所学专业,为传统非遗项目注入新鲜血液,胡锦伟就是其中一员。
在六营村,越来越多像胡锦伟一样的年轻人纷纷返乡,从事泥塑传承保护工作。通过“新老”之间不断地交流碰撞,年轻人的创意和想法逐渐得到认可。“材质可以变,造型可以变,但色彩不能变,纹饰不能变,一定要守正创新。”胡新明说。
除了提升产品设计,胡锦伟还开通短视频账号推广技艺,吸引众多粉丝前来体验。此外,胡锦伟尝试开发冰箱贴等泥塑元素文创衍生品,并与众多高校开展合作研究,设计出分年龄段的泥塑体验包和研学课程。
2022年,胡锦伟还申请了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贷款,用于投资建设新的研学体验中心,在创业基金的帮扶下取得显著的发展,短短3年接待旅游研学学生及社会团体30万人。
目前,六营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泥塑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陕西围绕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接连出台系列政策,从优化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夯实创业孵化、组织创业活动和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梦想在三秦大地孕育、萌发、实现,离不开政策的托举和护航,我们已联合省上多家职能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旨在为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提供全链条保障。”省人社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