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54321”工作法 构建“区域性 多元化”基层调解新模式
陕西汉阴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陕西汉阴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一个平台连民心、防风险和强预防双向强治理、调裁审三方联动一条龙、多元调解促和谐”的思路,探索推行“54321”工作法,构建集法规宣传、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调解、仲裁、审理为一体的“区域性 多元化”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新模式,成为企业排忧的“知心人”、劳动者维权的“娘家人”、和谐稳定的“黏合剂”。
一、构建“5”联机制促融合
整合人社、工会、工商联、法院、司法等多部门调解资源,建立“隐患联防、信息联享、纠纷联调、条块联合、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打造调裁审衔接“一站式”争议解决通道,联动联调,合力化解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通过多部门联动,实现前端抓预防、排查检查经常化,中端抓调解、协同联动多元化,末端抓机制、制度规范长效化,确保诉求争议不上行、矛盾纠纷不激化、风险隐患不外溢。
二、织牢“4”级网络强基础
建立以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中心、经开区调解中心、企业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四位一体、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调解组织网络,以网络互联互通为支撑,畅通劳动关系和谐共建的“毛细血管”。
三、建好“3”支队伍强支撑
着力培育一批懂调解、善解纷的“枫桥经验”传承者和践行者,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实现“互联互通”、一支法律服务队伍“专家把脉”、一支调解员队伍“排难解纷”,持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全时段、法律服务全方位、争议调解全覆盖。投入专项经费用于调解中心办公场所搬迁改造和工作运行,依托县人民调解办案补贴办法,落实办案经费补助。
四、夯实“2”个立足点防风险和查隐患
紧紧抓住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隐患不放松,强化服务指导防风险,强化隐患排查促规范,着力把“抓前端、治未病”工作落实落细,紧扣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实行常态排查、专项排查、重要时间节点排查、重大隐患排查、部门联动排查等,主动预防预警,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筑牢维稳防火墙。调解中心通过抓早抓小抓源头、治标治本防未然、合法合理调处纠纷,实现就近就地化解争议。
五、推广“1”个基层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综合示范品牌
注重抓示范引领,指导推进园区各企业调解组织建设,提高覆盖率和加强规范化建设,发挥48个基层调解组织、179名专兼职调解员排查预防“哨点”作用,紧密协作、高效便民、灵活快捷,园区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隐患得到长效化解,实现了小争议不出企业、大纠纷不出园区、重大矛盾不出县区,让企业和劳动者切实感受到调解中心的力度、速度和温度。
2023年,调解中心共办理争议案件150余起,90%以上劳动争议就地得到高效化解,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解就业齐发力 一站服务“畅连心”
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以“畅连心”调解品牌为引领,注重夯实调解基础、完善调解制度、建强调解队伍、优化调解服务,充分发挥调解在提高就业质量、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已累计办理争议60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组织机构,夯实调解工作基础
公司党委整合工会、人事等多部门资源,凝聚工作合力,从人、财、物方面给予配套保障,积极搭建实体化调解平台。由党支部书记担任调解委员会主任,选聘公司部门领导、法律顾问等担任专兼职调解员,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打造一支“懂劳动法律、受劳动者信任、爱调解事业”的调解员队伍。公司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调解工作开展,根据案件难易程度、涉及人员数量、涉案标的金额等,确定激励标准,落实激励机制。调解委员会每月开展业务学习培训,邀请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劳动仲裁业务专家专题授课,组织典型案例研讨、实务操作学习,有效提升调解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联合西安市碑林区人社局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示范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巡回派出庭”,探索推行“调解委员会 巡回仲裁庭”劳动争议调裁联动化解工作机制,为实现“就近、就地、快捷、便利、有效”调处劳动争议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调解模式,提升争议调处效能
调解委员会在推广使用“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新山海源集团劳动争议“调解小助手”小程序,利用语音转换、拍照识别、自动定位等新技术手段,实现调解工作从人工填报、简单查阅向自动感知、自动收集、自动录入、自动分析转变。建立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互联网 调解”工作平台,形成接转灵活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推行接人待物讲和气、调处手段重柔和、处理结果求和顺的“三和工作法”,实行简单案件快速办、疑难案件联合办、集体案件优先办,努力打造具有新山海源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三、建立“两个”机制,助推劳动关系和谐
调解委员会紧密结合人力资源行业特点,探索建立“劳动维权 就业帮扶”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室”,由劳动争议调解、就业服务两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专班驻点服务,在处理争议案件过程中,对有就业服务需求的申请人,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劳动者端稳“就业饭碗”。建立调解仲裁公益帮扶律师法律援助机制,引入“律师热线”,打造律师定期“坐诊式”服务,提供法律咨询、争议调解、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一条龙”纠纷预防化解服务。
多方赋能促提升 联调联动化争议
陕西荆山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陕西荆山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以和谐为宗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公正为基础”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截至目前,调解委员会已累计办理劳动争议案件56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落实责任,搭建平台,凝聚调解工作合力
调解委员会探索推行定点、定人、定岗的“三定”工作模式,聘任8名调解员开展联系结对服务,实行调解员包干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加强调解基础建设,将调解委员会办公场地扩充至400余平米,搬迁至景区入口醒目位置,设立独立调解室、劳动者阅览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区,为调解争议提供了良好工作环境。整合内部资源,打造“心理疏导 争议调解”工作模式,为劳动者合法权益护航,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出台调解委员会经费保障办法,建立“以案定补”激励机制,明确了经费数量、发放标准,有效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宣传,完善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调解委员会完善劳动纠纷治理制度机制、年度计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发放宣传彩页、定期开展“劳动关系面对面”会议,现场为劳动者答疑解惑、解决实际需求,取得良好效果。邀请工会、司法、医疗专业人员等兼任劳动法律监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为企业劳动者开展劳动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定期开展日常劳动隐患排查,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清理和防范并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将劳动关系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心系劳动者,换位思考,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调解委员会始终秉承心系劳动者、服务劳动者理念,围绕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制定了矛盾化解清单、细化了服务标准,建立了调解工作台账,努力提升工作人员劳动关系矛盾纠纷调处能力。积极开展“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节日慰问、全员运动会等活动,搭建心与心交流沟通的平台,促使企业与劳动者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努力做到同心同向同行,共同构建诚信法治、爱岗敬业、和谐共赢的“同心圆”。
以“1234”工作法促调解、提质效、塑品牌
商洛市柞水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
近年来,商洛市柞水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矛盾纠纷“调解优先”,将调解贯穿在办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全过程,在调解实践中总结出“1234”柔性调解工作法妥善化解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促进了辖区内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推进四方联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打造多元调解“一盘棋”,由人社部门牵头,凝聚工会、司法、工商联等部门多方合力,探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四方联动工作体系,构建关口前移、多元参与、综合施策、通力合作的调解工作新格局,为防范化解区域劳动关系风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社会稳定作做出积极贡献。强化调解仲裁“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劳动纠纷受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真正让劳动者受益得实惠。
二、抓好两项建设,提升能力水平
一是注重队伍能力建设。调解中心主任由分管副局长担任,仲裁院院长担任副主任,拓宽兼职调解员来源渠道,选聘有调解工作经验的仲裁员、律师等担任专兼职调解员。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调解员队伍业务能力,多渠道多举措提升调解办案本领。实施以奖代补办法,落实以案定补,激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二是提升线上服务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 调解”、柞水县人社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云调解”服务模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便捷高效化解纠纷。
三、优化三项机制,打造调解品牌
一是优化调解服务机制。完善调解中心各项工作制度,设置温馨调解室,积极为当事人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柔性调解环境,打造有人社温度的“阳光调解”品牌,提升调解服务质效。二是优化预防预警机制。制定了《重大集体劳动人事争议联动应急处置预案》,以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2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社区(村)网格为支撑,以调解员、联络员、网格员为落点,以点带线,连线成面,开展定点咨询、上门宣传、隐患排查,及时更新辖区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台账,定期分析研判劳动争议风险形势,形成“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调”的预防排查机制,实现全县劳动争议预警全覆盖。三是优化沟通服务机制。以“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为抓手,不断优化与企业线上线下沟通模式,累计开展百余次送法进企业活动,将调解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梳理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了政策宣传先一步、预防排查紧一步、纠纷化解快一步、结案回访跟一步的劳动争议调解“四步工作法”,努力提升调解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