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方面成效如何?探索出哪些好的做法?还存在什么困难?记者采访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农民工是重点就业人群之一,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就业大局稳定,对活跃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业。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3.8万人,其中县内就业282万人、占比37.9%。同时,农村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不断强化,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2年底,全省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达到42.5万人。
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我省人社部门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打造就近就业平台方面,按照“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发展思路,大力兴办社区工厂。截至2022年底,全省社区工厂达到1958家,吸纳脱贫劳动力2万人;就业帮扶基地达到1245家,吸纳脱贫劳动力2.1万人。
在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方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历史传统等,培育“武功绣娘”“周至园艺师”等劳务品牌80余个,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223万余人。
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方面,持续优化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依托“秦云就业”小程序,西安市人社局在莲湖区试点“家门口就业”新模式,开发“秦云就业莲湖掌上大厅”,碑林区人社局创新打造“秦云伯乐稳就业精准服务平台”;各地因地制宜深挖岗位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汉中市结合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开展“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就业创业服务百日行动;全省建成100余个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完善的“家门口”就业服务。
在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方面,通过专家团队服务、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创业载体建设等帮助劳动者就地就近创业。渭南市实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十百千万”工程,安康市加快发展“归雁经济”,铜川市实施“雁翔铜川”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我省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大多数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新业态新模式和灵活就业渠道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承载空间有限;多数县域以初级产品加工等低端产业为主,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就业吸引力不足;一些县域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对劳动者需要的政策宣传、信息推介等服务不到位。
下一步,省人社厅将抢抓经济回稳向好有利时机,组织实施好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培育劳务品牌,带动有组织的务工增加规模、提高质量;抓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机遇,发展社区工厂吸纳就业,依托高质量项目建设年挖掘就业潜力,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抓住市场主体需求特点,促进技能培训提档升级;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共建、共享、共用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小程序,精准匹配供需,服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陕西高质量发展。(记者 孟珂)
“家乡企业多了,收入也不错,今年不打算外出打工了。”最近,记者在陕西各地的招聘会采访时,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
人们期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向往一家人相互陪伴的温馨。从城市到乡村,产业托底、政策扶持,正帮助更多人就地就近就业,收获“家门口”的幸福。
1.招聘活动走进社区
2月16日上午,西安市莲湖区土门街道土门小树林公园的一角,一场特殊的招聘会正在进行。
说它特殊,原因有三:
规模更小。不同于通常招聘会几十家、几百家的企业规模,这场招聘会只有10多家企业参加,带来的都是位于土门街道的岗位。
距离居民更近。不同于开在人才市场等地的招聘会,这场招聘会选在了土门街道的中心地带,也是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而且旁边就有个零工市场。
沟通更靠前。对于报名参加招聘会的群众,社区和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会提前了解群众求职需求,做好岗位匹配,方便群众到现场和企业对接。
这是莲湖区人社局探索开展的“社区‘职’通车”活动。去年9月以来,活动已经走遍区内所有街道,有时设在社区,有时设在商业综合体门口,有时设在广场,把“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送到群众身边。
这一天,42岁的西安市民郑霜奔着前期“瞄准”的岗位而来。
郑霜家住土门街道远东东社区。她曾在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因为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开始另谋出路,找到新工作后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又辞了职。最近,重新开始找工作,她发现在网上招聘平台投递的简历常常石沉大海。“有的说年龄不符合要求,更多的是完全没有回音。”时间长了,郑霜有些灰心。
因为此前办理了失业登记,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到她,推荐她来参加这场招聘会,莲湖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还给她提前匹配了芜湖泰和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员岗位。
“我想找一份离家不太远的工作。和这家公司聊过之后觉得不错,待遇也满意,就等着企业的回复了。”郑霜说。
很多群众想找离家较近的工作,但是渠道不畅。去年以来,西安市人社部门探索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线上,依托全省“秦云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区县为单位开发区域性掌上平台,帮助群众快速、精准获取“家门口”的就业信息,并将企业信息归集形成“家门口就业地图”,直观展示招聘企业分布;线下,通过“社区‘职’通车”活动带领辖区内企业将岗位送到群众身边,还在街道、社区设置“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及时获取群众就业需求。
去年5月以来,仅在莲湖区,人社部门已组织开展“家门口就业”专场招聘活动32场,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47098个。
2.“家庭工坊”幸福就业
把生产设备安装在家里,在家就能上班挣钱——去年之前,搬迁群众凌孝凤从没想过,这样的好事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月17日,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朝阳社区。在凌孝凤的家中,12台数控化智能织袜机正开足马力生产。“每双袜子给我们的加工费是1毛1。我和家人每天的产量能达到6000双,一天能赚600多块钱。”凌孝凤说。
凌孝凤家的小小“工厂”,是安康市创新推行的家庭工坊。
随着新社区工厂在秦巴山区遍地开花,安康市将就业触角延伸到距离群众更近的地方,“总部园区+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让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居民不仅可以在新社区工厂的车间里上岗,还能与政府、企业合作“经营”家庭工坊,把机器搬到自己家里生产。家庭工坊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新选项,也帮助企业解决了产能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用工成本。
2022年5月,听说汉滨区准备在五里镇试点建设家庭工坊,凌孝凤立刻向社区报了名。
凌孝凤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当时,她是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每月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但她觉得凭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挣得更多,而且在家上班也更自由,还方便照顾年迈的公婆。
她曾在深圳打工10多年,对家庭工坊的生产模式有所耳闻。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及安装、原料供应、销售,她负责提供场地和劳力。自己家的一层房屋闲着,稍加改造就能使用。由于袜子的编织设备是数控化智能机,她只需要维护机器的正常运转,将生产出的袜子半成品整理归类即可。
10多天后,织袜机安装、调试完成。凌孝凤叫回了在深圳务工的丈夫,两个人白班、夜班轮换,保证机器24小时运转。接下来,他们计划再添几台设备,招几名工人,自己当老板。
瞄准“幸福就业”的目标,安康市持续推进毛绒玩具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投产,增强本地吸纳就业能力。截至今年1月底,安康市毛绒玩具(织袜)、电子线束家庭工坊已有201家,带动就业71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1人。
3.创业梦想绽放乡村
今年春节过后,宝鸡御京香工贸有限公司经理王新飞又招了20多名新员工。
“公司订单量快速增长,现在每天都有1.5万单甑糕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2月19日,在公司位于岐山县雍川镇王家村的工厂里,王新飞告诉记者。
这位“90后”返乡创业者,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还帮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上岗。目前,他创办的公司有140多名一线员工,都是岐山当地群众,其中约80%的员工月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
2010年,王新飞从部队退役后回到老家岐山县,开始做小生意,先是开服装店,后来瞄准了传统小吃——甑糕。
“甑糕是关中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小吃。记忆中,只有小摊贩推车售卖,从旁经过总能闻到一股诱人的枣香,但平时想吃的时候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这样好吃的小吃,为什么不能有固定的售卖场所,为什么不能走向全国?”王新飞说。
2019年5月,王新飞成立宝鸡御京香工贸有限公司。当年12月,第一家工厂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开建。
如何开拓市场,让传统地方小吃成为全国人欢迎的休闲食品?
开发多种口味、规格的甑糕产品,解决标准化生产难题,延伸到早点、下午茶、旅游、零食等多个消费场景;利用电商平台开展营销推广、直播带货,提高知名度;和商超、餐饮店广泛合作,让产品走到百姓身边……王新飞摸着石头过河。2022年,公司甑糕产品总产量超过7000吨。
创业期间,王新飞享受到政府部门的暖心帮扶。
宝鸡市人社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返乡能人创业。起步阶段,王新飞获得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还参加了创业培训。平日里,人社部门也通过直播带岗等渠道帮助他们招工。2022年,王新飞带着“互联网+传统甑糕新业态”项目参加由宝鸡市人社局等部门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企业创新组一等奖,之后又参加了省赛、国赛。“比赛之后,很多公司找到我们寻求合作。目前,我们正在和一家品牌营销公司洽谈,希望把‘甑礼’品牌叫得更响。”王新飞说。
创业者奋力前行、政府保驾护航,让创业梦想在“家门口”落地,也让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显现。
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创业服务,组织创业专家团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专业服务,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加强返乡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吸引农民工等群体就地就近创业。截至目前,全省建成7家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87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21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记者 孟珂)
两年多前,记者在西安火车站项目工地采访时,曾见证这样一次久别重逢:来自白河县的一对农民工夫妻,在离家300多天后,终于见到了12岁的儿子。因为赶工期,夫妻俩要在项目上就地过年,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专程把他们远在老家的儿子接来,安排了这次相聚。儿子给父母带了礼物,有外婆亲手做的魔芋、缝的棉鞋,他说“这是家乡的味道,爸爸妈妈喜欢吃”“穿上这个,你们晚上就不会冷了”。夫妻俩开心地笑着,却也时不时抹泪。
那个画面,深深地印刻在记者心中。
此后,记者在全省各地采访时,见到了很多这样常年在外漂泊的农民工。他们年龄不同,从事不同的行业,但对于家人、对于故土却有着同样的牵挂。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幸运的是,伴随一次次离别、一次次出发,外出务工人员的家乡也变了模样,越来越多的工厂、基地、园区拔地而起。产业托底、政府扶持,为很多曾经的外出务工者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选项,有人在“家门口”成了产业工人,有人返乡创业开公司、建合作社,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当前,我省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中还存在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承载空间有限、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就业吸引力不足等难题。只有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增加县域就业容量、想方设法创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机会,让乡村更有吸引力,才能让更多人在城乡之间、在远方与家乡之间进退有据,拥有更多元的职业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属于自己的幸福蓝图。(记者 孟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