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 > 稳就业促增收
陕西渭南:就业风潮涌 金桥架未来
时间:2024-05-24 15:2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8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68人……今年一季度,陕西渭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业“成绩单”,全市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渭南市人社部门以就业服务为抓手,促进以农民工(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实现就业创业,确保了全市就业工作实现“开门稳”“开门红”,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人社贡献。

公共就业服务助学生圆梦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渭南市人社局于3月25日起至5月末,陆续举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包含创业服务进校园、招聘服务进校园、创业指导进校园、紧缺人才进校园、政策宣传进校园、SYB创业培训进校园、人社综合服务进校园七项活动。这些活动注重精准施策,从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宣传、校园招聘会、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助毕业生圆梦青春。

3月27日的招聘服务进校园活动在渭南师范学院举行。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参与热情高涨,手持个人简历穿梭其中,积极介绍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期望岗位,同时就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与用人单位交流洽谈。在线下招聘会开展的同时,线上直播间也同期开启。

创业指导进校园活动于3月28日、29日分别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师范学院举行。活动宣传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为培养青年的创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活动,消除了我们对创业的畏惧和恐慌,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和自我认知。”渭南师范学院学生陈晓芳说。

4月至5月,渭南市持续在渭南师范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轨道交通运输学校三所高校举行人社综合服务进校园活动,围绕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择业观、简历制作、应试技巧等方面需求,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我们以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渭南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勇说。截至一季度末,渭南市三所高校就业去向落实率为47.51%。

劳务品牌富一方百姓

“劳务品牌建设是推动广大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增收、人才振兴的有力抓手。”杨勇表示。

渭南市把劳务品牌建设作为稳就业保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结合自然资源、历史传承、支柱产业、地域特色等领域优势,围绕服务类、技能类、文化旅游类、民生保障类,培育创建了市级劳务品牌22个、县级34个,近3年来通过劳务品牌实现就业的人群规模达24.2万人,带动就业创业33.3万人。其中,“博思特家政”“怀德家政师”“合阳娘子军”已成为北京、陕西西安、江苏苏州等家政服务行业的一张张渭字号劳务“金名片”。

渭南市人社局围绕家政专业培训、技能等级认定、品牌连锁经营、家政创业孵化、劳务品牌创建五项重点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宣传、深入开展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系列宣传,让渭南劳务品牌在全国大放异彩,加速形成“一个品牌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024年,渭南市印发《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实施细则》,年内将新增市级劳务品牌10个。此举将进一步扩大“渭字号”劳务品牌影响力,通过劳务品牌带动更多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零工市场架就业“连心桥”

来自盈田村的方秋九近两年开始从事瓷砖美缝工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意一直没有起色。“在零工市场,我看到有美缝工的招聘启事,就登记了信息,活儿一下就多起来了。现在我一个人干不过来,还招了两个学徒。”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和多元化就业需求的出现,积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很有必要。我们通过建立零工市场,促进大龄和困难就业人员实现较好的就业,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渭南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杜文杰说。

渭南市成立工作专班,重点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派出专门力量实地调研走访,深入摸排全市零工市场数量、基本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选择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的地点设立零工市场。

在此基础上,渭南市出台《渭南市零工市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在零工市场建设中,将其建设成为多元化服务平台,提供求职招聘交流、就业求职主动对接、劳动保障维权、人社业务办理、政务事项服务、免费技能学习等“一站式”“全链条”就业服务,确保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下,有活干、能挣钱。

“自从有了这个零工市场,我再也不用风吹日晒地找工作了,打工找活儿有底气了,不用担心上当受骗了,收入和权益更有保障了,生活也更加有奔头了。”华阴市零工市场的务工人员种王斌说。

“零工市场的建设,整合了求职用工两端资源,让灵活就业者有了安全感、舒适感。”杨勇表示,下一步,渭南市还将紧盯民生实事,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加快线上零工市场和线下零工市场(驿站)建设,搭建横向联通、纵向到底的高效实名制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预计全年新增公益性零工驿站12家,积极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记者赵泽众 通讯员刘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