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也是劳动者换岗流动的高峰期。做好这一阶段的就业服务,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幸福,也事关全年经济的发展和趋势。2025年开年,一场聚焦就业的关键行动--“春风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作为今年“春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人社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务协作,为稳就业注入“春风力量”。
从岗位对接到出行护航 多元服务保障“送出去”
2月7日,陕西省洛南县2025年“春风行动”暨苏陕劳务协作现场招聘活动启动仪式在洛南县体育场举行。来自南京、苏州等地的171家用人单位提供了75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了来自16个镇的6000余名劳动者参加招聘。招聘活动现场,不少企业向求职者主动介绍就业政策、务工常识,并推介大量江苏省的用工岗位。
“刚才,通过人力资源公司,我被介绍到南京一家生产汽车座椅的厂子工作,每月工资在6800到7500元之间,我很满意,也觉得很方便。这样一年下来,收入能有近十万块钱,实实在在地挣钱了,心里特别高兴。”在招聘会场,务工人员曹永杰对记者说。
活动现场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为已经找到工作的务工人员准备了前往南京的务工大巴。务工人员郭婷表示:“务工大巴从‘家门口’直达‘厂门口’,不用花一分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
像这样的由多地联合举办的招聘会,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密集展开区域劳务协作的缩影。活动中,各地人社部门持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还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专车、专列、包机服务,帮助务工人员早返岗、企业早开工。
陕西省计划举办招聘会等活动1800场次,并通过全面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安全知识、健康知识等线上线下服务活动约1.27万场次;春节后按照农民工返岗需求,已组织专车、专列320余次,输送2.2万人外出务工和返岗。
“苏陕协作是我们省防止返贫、拓宽脱贫人口务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陕西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负责人表示。通过苏陕协作,全省帮助脱贫人口务工新增1.77万人,脱贫人口到江苏就业新增近7000人。
贵州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省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常年稳定在600万人左右。贵州省印发《贵州省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一张网”的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及人社部门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黔籍务工人员集中省份对接,从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强劳务协作站建设、建立省外劳务协作联盟、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健全劳务带头人培育机制等五方面,进一步加强省外就业公共服务。
不久前,在贵州省毕节市举办的2025年“五省联动·春风送岗”大型招聘会暨贵州省“春风行动”启动仪式上,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人社部门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省外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建设,针对当地企业实际需求,统筹配置劳动力与人才资源供需,助力春节后企业快速复工复产、达产达效,为跨省务工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和保障。
“我们将不断健全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坚持定期会商互访,在劳动力资源互补、劳务品牌资源对接等方面开展合作和学习交流,同时不断强化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提升,通过加强联动切实保障跨省务工劳动者合法权益。”贵州省人社厅副厅长肖震表示。
优化就业服务保障 确保务工人员“留下来”
陕西、贵州等西部省份大力将务工人员“送出去”,东部省份则努力保障他们“留下来”。
2月8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江苏省零工市场迎来了来自陕西洛南的返岗专车。近百名陕西籍务工人员在这里短暂休整后便前往各自公司,也有一些务工人员仍在寻求更好的工作。
32岁的洪海盼在6年前通过劳务协作方式,在南京找到了一份园林设备生产加工的工作。“这几年,我都是坐着返岗专车从洛南回南京,每次都要在零工市场等等看看,发现有合适的岗位就推荐给亲戚和老乡。”洪海盼说,苏陕劳务协作在陕西籍务工人员心目中认可度很高。“我们公司里,有287名员工是陕西人,大多都是通过劳务协作方式来到这里,政府的服务有保障,又便利,我们都很认可。”
在南京,人社部门每年都要与对口城市陕西商洛进行沟通,依托劳务协作服务站广泛发布岗位信息、组织专场招聘活动、送岗位上门、送服务到家等多种方式,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和创业支持。
春节是送工送岗促对接的关键节点。节前,南京市就发布了春节期间利民惠企20条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拓岗扩工促就业“早春行动”,确保就业服务“不打烊”,招工用工有保障。
“今年春节以来,我们进一步聚焦务工人员的急难愁盼问题,和企业开工复产的用工需求,加大帮助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筹岗位、促对接、送温暖。”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张震介绍,截至目前,南京市已筹集发布各类匹配务工人员就业意愿和技能水平的就业岗位不少于10万个,并针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失业情况和服务需求,对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介等就业服务,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升能力、积极就业。
浙江省温州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在牵头带队前往贵州铜仁开启招聘会的同时,还与当地人社部门签订跨省劳务合作协议书,为跨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做好就业服务保障,还组织两地技工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构建技校联盟、行业共同体,为后续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深度协作打下良好基础。
“以前是一人吃饱,现在是全家温饱,还逐步实现了家庭富裕。”贵州籍务工人员冷开国说,到浙江温州工作让他的家庭有了底气,有了依靠。“政府帮助我来到这里工作,现在的工作环境好,每个月也能挣到近9000元,有这么好的条件,我愿意在这里一直工作下去。”
提技能树品牌 打造劳务协作“金名片”
“我原来学的是烹饪专业,在老家当厨师,一个月只能挣3000元,有时候还没活儿可干。后来,我报名参加了‘丹凤厨工’培训,接受了系统的拉面师培训。有了新技能,我现在在南京一个月收入有7000多元。”提起现在的新生活,陕西省丹凤县的务工人员李新连连竖起大拇指。
劳务品牌是外出务工群体组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培育推介特色劳务品牌”。近年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各地涌现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更提升了劳务协作水平,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丹凤县职业教育中心,只要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方向与厨师相关,就可以报名参加技能培训,考取证书后可经人社部门推荐到合适岗位工作。据了解,仅商洛市便通过“丹凤厨工”累计带动超1.3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各地人社部门围绕劳务品牌发现培育认定、发展提升等主动谋划、勇于创新,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如贵州省近年来便培育、认定“贵州叉车工”“贵州蔬菜工”“凉都护理工”等40个省级劳务品牌,赋予更多务工人员一技之长,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竞争力。
“通过叉车工的培训,我提升了自己的技能。成功获得结业证书后,我在江苏的一家物流园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李明曾经是贵州叉车工劳务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在培训期间,他通过系统的叉车操作培训,掌握了叉车操作技巧,顺利实现就业。他介绍,获得叉车工培训资格证书再就业后,自己的月薪增长了近3000元。
“发展劳务品牌是深化区域劳务协作,助力农民工就业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可以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劳务品牌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巍表示,有关部门应发挥统筹协调、搭建平台、激励市场主体的作用,并与当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有机结合,促进劳务品牌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