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更加留意线下的招聘会信息,网上虽然投了简历,但有时候担心遇到就业陷阱。”3月6日,来自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王栩菲告诉记者,在应聘时,自己会主动上网或托人核实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开年之后,新一年的求职季已然开启,高校毕业生在求职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也会面临一些风险。近日,记者就高校毕业生求职注意事项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并梳理出以下几种就业陷阱,提醒广大毕业生一定要警惕套路与骗局。
黑中介陷阱。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收取高额中介费,却不履行承诺,甚至提供虚假的工作信息。如承诺介绍高薪岗位,收了钱后却推荐一些低薪、不靠谱的工作,或者干脆失联。
乱收费陷阱。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各种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如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等。一旦交了钱,后续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录用,或者中途辞退,还不退还费用。
培训贷陷阱。某些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要求求职者参加培训,并诱导其贷款支付高额培训费。但培训结束后,却无法兑现承诺的工作机会,让求职者背负一身债务。
付费实习陷阱。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实习岗位,但需要缴纳一定的服务费用。然而,这些实习岗位可能并没有实际价值,甚至只是让你做一些简单的杂活,无法获得真正的实习经验。
非法传销陷阱。传销组织往往以招聘为幌子,吸引大学生加入。通过洗脑、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让参与者不断发展下线,骗取钱财。传销组织通常会用“轻松赚大钱”“快速致富”等话术诱导人。
如何有效防范就业陷阱?人社部门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增强求职安全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课程,了解常见的就业陷阱和防范方法。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求职要通过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国聘平台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避免在一些不知名的小网站或社交平台上找工作,降低被骗风险。
人社部门提醒,求职者对于招聘信息要多方面核实,可查看招聘单位的资质、口碑、评价等,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查询企业信息。如果招聘信息中存在薪资待遇过高、工作要求过低、工作内容模糊等情况,要谨慎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关于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违约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如有不明白或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
“在求职过程中,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部部长杨小波表示,一旦遭遇上述就业陷阱或恶意解约,请立即拨打电话12333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国家部委网站
省直部门网站
省级人社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