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咸阳聚力攻坚“稳就业促增收硬仗”任务,全力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全方位构建用武之地、消除后顾之忧。
一、“数智+人工”,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一是用好“秦云就业”平台。丰富咸阳分站模块设置,形成汇集实名登记、在线求职、技能培训、就业见习、补贴申领、创业贷款、劳动维权、社保查询等多功能应用型平台,通过“掌上办”,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高效、快捷的公共就业服务。二是建强“数智就业”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铁脚板”,形成“就业地图”,实现“人找岗”和“岗找人”有机融合,有力增强了岗位推荐精准度、匹配度和求职成功率。三是抓实“西咸一体”窗口。主动融入西安-咸阳公共服务一体化总体布局,依托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吸引优质企业,积极组织联合招聘会,拓宽选择空间。今年以来,已联合举办招聘会2场,提供就业岗位7359个、互通共享招聘信息700余条。
二、“精准+高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一是找准切入点。积极对接驻咸高校,掌握学校和学生所急所盼,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就地设立就业服务驿站,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指导等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校园到社会便捷求职服务全覆盖。二是把握关键点。扎实落实就业见习政策,积极开发见习岗位,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见习,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园区、进企业、进厂房、进车间,通过互动式教学、沉浸式体验,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明确就业目标,开展就业实践,提升就业技能。到7月底,全市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715个,组织654名人员上岗见习。三是抓好发力点。及时接收2025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用心做好档案存放、查询、转出等全流程服务,集中力量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建立普遍联系一遍的帮扶台账,做到“1131”跟踪服务全覆盖。同时,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目前,全市共登记2025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506人,联系服务10827人,联系服务率达到94.1%。
三、“立体+全面”,拓宽公共就业服务渠道。一是不断线做好就业指导。坚持以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为契机,组织专家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现场帮助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诊断求职简历、传授面试技巧、识别招聘陷阱,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指导活动23次,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青年1.14万人次。二是全方位拓展就业岗位。贯通落实“人社工作进园区”和“人社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对接活动,分类梳理惠企利民政策包,深入园区、企业、社区现场解读稳岗扩岗政策,通过“直补快办”“免申即享”一揽子兑现扩岗补贴、见习补贴、降税降费、担保贷款等政策红利,让用工主体真金白银感受人社部门稳岗扩岗的力度和决心,全市已开展访企拓岗活动43次,挖掘岗位1960个。三是多形式开展招聘服务。以“职引未来”“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为载体,健全完善岗位归集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用,高频次举办各类求职招聘活动,开展夜市招聘、抖音直播,以“接地气”的政策宣传和“有活力”的招聘氛围,持续搭建服务不间断的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28场次,提供岗位19.4万个。
四、“创业+就业”,激活公共就业服务动能。一是注重提供平台支持。整合市县镇创业资源、孵化载体,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推进创业载体深入基层、直面大众,形成了一批以科技创新、农业旅游为主的创业孵化基地,以及以零售业、种植养殖为主的返乡创业园区。目前已累计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指导、融资贷款、创业培训、法律服务等全周期“保姆式”的创业服务平台34家、经营场所95万平方米、孵化创业实体5000余个,发放创业孵化补贴1496万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二是注重提供指导服务。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积极搭建创业专家、初创者、人社部门三方交流平台,从省内知名创业导师、优秀企业家和行业部门业务骨干中选聘12名专家组建创业专家服务团队,按照“问题征集+专家匹配+实地走访+长效服务”工作模式,“面对面”指导、“一对一”答疑,吸引5名博士加入创业师资队伍,先后赴10个县市区45家企业开展走访指导。三是注重提供资金扶持。充分发挥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稳就业、促创业的支撑作用,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强力新动能。截至7月底,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82.5万元,新增发放创业贷款2.5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