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蕴藏万物精华;悠悠商州,自古药香四溢。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沃土上,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悠久的种植传统,一个响亮的劳务品牌——“商州药农”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写着从传统耕作到品牌引领、从零散务工到稳定就业的精彩篇章。
沃土生金:禀赋与困境交织的起点
商州,地处秦岭腹地,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是多种道地中药材的理想生长地,丹参、连翘、黄芩、五味子等等,丰富的资源禀赋,滋养了一代代以采药、种药为生的山民。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商州药农们大多处于粗放状态,种植技术粗放、采收标准不一、市场信息闭塞、价格受制于人。虽有“药乡”之名,却未收“药农”之利。药农们辛苦劳作,收入却难以保障,更缺乏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通道。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劳务品牌,成为破解发展瓶颈、赋能药农增收的必由之路。
品牌筑基:政府引领与多方协同的破局
面对药农发展的困境,商州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全面安排部署,区人社局具体组织实施,商洛润硕人力资源公司示范引领推进:标准化赋能:联合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及科研院所,编制《商州道地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商州药农采收加工技术标准》。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规范化种植、生态化管理、标准化采收、科学化初加工等全链条技能培训,让“商州药农”的技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规模化组织:积极引导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将分散的药农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基地+药农”、“龙头企业+订单+药农”等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品牌化认证:精心设计“商州药农”品牌标识,制定品牌使用和管理规范。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认证、为优秀药农颁发技能等级证书等,提升“商州药农”所产药材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市场化推介:组织“商州药农”积极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杨凌农高会、劳务品牌推介会。利用电商平台、新媒体等渠道,讲好“商州药农”故事,展示药农风采和药材品质,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匠心闪耀:药农成长与价值提升的蝶变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人。“商州药农”品牌的建设过程,也是一场药农群体的技能升级与价值重塑:技能之变。药农张老汉过去种药凭经验,如今他熟练掌握了测土配方、绿色防控、仿野生种植等新技术,他种的丹参有效成分含量显著提高,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骨干。他说:“以前是‘土把式’,现在是‘技术员’,品牌培训让我开了窍。”收入之变。加入“商州药农”品牌体系后,药农李大姐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15%,她的年收入翻了一番。品牌带来的溢价,实实在在地装进了药农的口袋。就业之变:“商州药农”品牌不仅吸引了本地药农回流,也成为吸引外地务工人员的新名片。品牌化的运作,催生了药材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质量检测、电商销售、物流运输等一系列岗位,带动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多元化就业。
硕果盈枝:品牌效应与产业振兴的交响
历经数年的精心培育,“商州药农”劳务品牌已结出累累硕果:品牌价值凸显。“商州药农”已成为高品质道地药材的代名词,在各大药材市场享有良好声誉。品牌药农供不应求,药企争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产业规模壮大。在品牌引领下,商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深加工企业相继落户,产业集群效应初显。截止2024年底,全区种植中药材18.63万亩,建立中药材协会2个,加工企业170余家,年产值97853.85万元。就业增收显著。在品牌引领下,直接带动2万余名药农实现稳定就业和技能提升,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脱颖而出。社会效益深远。“商州药农”有效促进了秦岭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动了乡村振兴,传承了中医药文化,提升了区域形象。
青山不负勤耕者,药香深处是匠心。“商州药农”,不仅是一个劳务品牌,更是一个凝聚匠心、承载希望、连接未来的平台。随着品牌内涵的不断深化和产业链的持续升级,“商州药农”这面金字招牌,必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国家部委网站
省直部门网站
省级人社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