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办公室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踩实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收到了明显成效。蔡厅长在全厅动员大会上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信访工作。这为信访工作的开展明确了重点、提出了要求。下面,我就以“用心用情用力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为题,汇报3点体会。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对群众保持真情,才能在服务中永葆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理解,人社系统信访干部站在服务人民第一线,守人民的心,就是要对人民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把人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不忘初心、自觉践行宗旨。
去年冬天,网上平台收到一条群众电话留言,要表扬省级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还特别标注要表扬的人“姓任”。经过努力回忆,才想起自己曾帮助一位90多岁老人解决养老金年检认证的问题。当时,老人由于年事已高,既弄不清自己的身份,又记错了身份证号码,行动也不方便,解决过程稍显复杂。虽说信访岗位收到群众感谢或是表扬并不新鲜。但这件事,还是让我既意外又感动。意外的是,一件平常不过的分内小事,老百姓却记在了心上;感动的是,老人记不清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但却记住了我姓啥。
随着工作的深入,对岗位的认识也逐渐深刻。信访工作虽然忙碌,但这里面有党和人民群众的真情互动;信访工作虽然辛苦,但这里面有群众带给我们的真切感动;信访工作虽然难做,但这里面有群众喜厌好恶的真实声音。信访事项看起来是矛盾纠纷,听起来是牢骚抱怨,但背后充满着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期盼。
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把心交给群众,把根扎在群众,就能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葆有向上向前的不竭源泉。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岗位是最好的平台,只有对职责保持敬畏,才能在坚守中收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解决好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我们人社系统信访干部,所做的大多是直面矛盾、化解纠纷的工作,一旦失误就会让群众利益受损,给党和政府形象抹黑。因此,必须对岗位职责心存敬畏,不断提升履职本领,依法审慎细致工作。
刚刚接手12345政务热线工作的时候,面对每天40多条群众反映,由于自己对问题症结诊断不够清晰,转派工作效率低,偶尔还会出现错派的情况。虽然有同事宽慰我,转办过程是内部流程,群众看不到,就算个别转错,经过业务处室提醒,重新派单就可以,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我明白,多一次转派,就会让群众多一些等待,多一次错派,就会对下级处办单位的工作作风多一些消磨。这种情况必须尽快转变!为此,我建立了12345政务热线常见转派事项记录本,像小学生的错题本一样,遇到不懂的,就列单记下来;遇到转错的,再加个着重号。平时常翻常看,派单时用以提醒。一年下来,记录本上70多条简明政策和转派注意事项已经烂熟于胸,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又快又准。
去年,我利用参与厅信访工作办法修订这一时机,全面系统学习了信访工作法规制度,对来信来访办理中的告知、转送、交办、答复、存档等每一个办理动作的制度要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信访事项办理工作也更为规范。今年初,受办公室委派,我代表厅里参加全省信访系统业务能力大比武,成为省直部门唯一一个获得业务标兵的选手。
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的人社信访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既要有担事的宽肩膀,也要有成事的真本领。只有立足本职、点滴做起,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磨砺提升能力水平,才能不负组织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创新是最强的动力,只有对问题保持敏锐,才能在寻策中乐学敏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条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创新的指向。人社领域信访工作,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就要既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在寻求破解对策中提质增效。
以前,我们收到群众来信,都是通过人工传递的方式转送厅内各单位。存档备案手续繁琐,工作效率低下,偶尔还会出现拖延。这促使我思考,能不能利用网上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经过先期调查、虚心求教,向办公室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充分认可。随后,我们积极协调省信访局,将我厅信访信息系统账号延伸到厅机关处室和厅属单位,打通了信访事项网上办理“最后一公里”,简化了工作流程,方便了事项办理,这在整个省级部门还是第一家。
当前,信访工作中还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新思考、拿出新办法。蔡厅长强调,要本着解决问题的角度,而不是流程式、程序式的工作,坚决杜绝“旋转门”。结合自身担负的受理转办职责,我也在思考,信访工作杜绝“旋转门”,是不是首先要杜绝“弹簧门”,就是不能在入口端把群众“弹”回去,不能让程序终结在初始阶段。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做到“四个问一问”:超出职权范围时,问一问能否为群众做些协调工作;认为没有政策依据时,问一问群众利益是否受损;强调责任不在本部门时,问一问群众是否已维权无门;办理尚需时间时,问一问群众眼前生活有无困难。目的就是通过压实每一流程的责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的点子、办法,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源于正视问题的态度,源于解决问题的自觉。只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保持问题敏感,坚持问题导向,就一定能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创新、推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