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宝鸡稳就业亮点,这四字诀托底民生底盘
时间:2020-09-28 14:26
来源:西部网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近日,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陕西新闻广播推出的《全力以赴稳就业》系列访谈节目,邀请宝鸡市人社局相关领导,就宝鸡市人社部门在减负、稳岗、扩就业方面的有力举措作了介绍。

请您介绍一下,宝鸡市在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落实落细纾困解难政策,极力稳企业

优化和细化中省政策要求,及时推出政策“升级版”,出台了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和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十大行动实施意见,以稳岗返还、降费减负等“硬核”举措,为稳企稳岗稳就业注入“强心剂”,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汇总编印中省市《援企稳岗保就业政策汇编》,以条目式梳理有关政策规定,纾困解难政策一目了然,并通过联企干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广泛宣传,确保政策“应知尽知”。落实“免、减、缓、返、补”政策,争取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6亿元,7月底前为1031户企业发放惠及128974人的稳岗返还资金3.28亿元,为7190户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8.66亿元,为226人累计发放失业补助金45.04万元。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开设重点企业用工招聘专区,采取内挖外引、培训急需紧缺工种和“一企一策”等措施。

培养培育就业新业态,着力拓岗位

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先支持实施拉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和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转型、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大力促进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人才夜市”,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力所能及提供更大更多便利化服务,积极创新创业培育新业态。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9840户,其中:企业6495户、个体工商户1310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9户;鼓励引导留乡农民工就地开展种养殖活动,吸纳农民工就业1万多人,其中留乡农民工3000多人;开设便民摊点97处、摊位2700个。

尽心尽快开展服务保障,加力促就业

1、助复工;开展干部联企帮扶活动,查堵点、破难题、抓落实,强化复工复产要素保障,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企业和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达效。严格实行“四个一”帮扶机制,下派13个指导组、66个工作组、715名领导干部、1194名干部精准帮扶企业1616户,推动复工复产。

2、提技能;认真落实技能培训全覆盖惠民工程,面向市场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创业技能、职业技能和中期技能线上线下培训,积极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就业求职实力,目前培训31148人,其中:线上培训24404人、以工代训6594人、中期技能培训150人。

3、搭平台;精心举办“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贫等线下专场招聘和 “直播视频”“网上招聘超市”“连线就业”等线上智能招聘,积极构建求职和用工平台,做到招聘活动常态化,满足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就业创业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园区,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四进四送”活动和“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六大系列活动,积极搭建劳动者就业创业桥梁,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和企业用工。目前举办各类招聘会7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2.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2万余人。

4、促转移;坚持“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扎实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服务保障,有序引导错峰外出务工,充分发挥珠三角等劳务基地功能和宝徐对口协作、市域内县区劳务协作机制作用,加强“点对点”“一站式”等服务保障和复工务工帮扶专项督导,力促农民工转移就业。

5、强引导;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和稳就业十五条措施,深化就业见习、就业体验等服务,积极促进扩大企业吸纳规模、基层就业规模、招生入伍规模、就业见习规模等渠道,加强分类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

强力强化就业帮扶,全力保兜底

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不断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大力培育合作社、居家手工艺作坊、村镇工厂(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促进无意返工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累计认定村镇工厂107家、就业扶贫基地137家,就近就地吸纳就业1.9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81人。建立健全“农村公益性岗位为主、临时性防疫公岗为补”的公岗体系,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9543人。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帮扶,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积极帮扶困难家庭大学生和残疾大学生,“一对一”精准帮扶零就业家庭,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宝鸡构建了全链条就业扶贫体系。这条全链条就业扶贫体系实际的效果如何?

优先“返”,有序组织促就业

一是上下联动促合力。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动员难、组织难、出行难,快速响应、集中摸排、全面动员,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强力推进返岗复工。

二是贴心服务促外出。积极协助返岗人员办理出行相关手续,统一专用标识、配发防护用品、专人带队护送,做好组织输出。

三是线上招聘促匹配。推广应用“宝鸡就业”“秦云就业”等APP,搭建人岗对接平台,让贫困劳动力就业有渠道。四是狠抓输转促返岗。开通务工人员“点对点、一站式”定制化包车,累计输送353车次,接运贫困劳动力1377人。

全力“稳”,强化措施保就业

一是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措施。用好用足促进就业的“免、减、缓、返、补”和有关补贴等政策,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8.6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28亿元,兑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创业补贴等各类就业创业补贴2.18万人次、1848.9万元,稳住企业、稳住岗位、稳住贫困劳动力;

二是强化后续帮扶措施。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和“回头看”,坚持查改同步,提前完成了“五个清零任务”(问题整改、“零就业”贫困户清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苏陕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台账系统完善)。为全市5个大型集中安置点设置公共就业服务窗口,配套建设村镇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截至8月底,全市共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14752人,实现转移就业创业1.15万人。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措施。认真总结“技能+”培训模式,健全培训运行、管理和补贴长效机制,加大县校合作,菜单式培训、订单式培养。目前,全市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231人,其中线上培训2172人、县校培训545人、以工代训514人。

多措“增”,开发岗位扩就业

通过实施“四个一批”,拓展就业空间。狠抓项目产业增加一批,充分利用全市新开工项目,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发展“微经营”“小店经济”,亦工亦农,多渠道支持贫困群众灵活就业增收;送岗上门转移一批,推广劳务公司建在镇村、招聘会开到镇村的做法,千阳县、岐山县建立劳务扶贫公司,陈仓区开展集中安置点“三送一聘”活动,渭滨区、金台区通过人力资源公司介绍就业,眉县、扶风县、凤县逐镇开展招聘会促就业,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凤翔县、高新区建立政策服务、培训项目、岗位就业三个清单,“三单”促服务,让贫困群众用政策、长技能、好就业。

深化苏陕协作,加强与徐州市对口联系,深入开展劳务交流,全市累计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帮扶2461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培育村镇工厂吸纳一批,全市累计创建107家村镇工厂(社区工厂)、137家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4281人,打造“村镇生活、村镇就业”就近就业模式;扩大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建立“农村公益岗位为主、机关事业单位公益专岗为辅、临时性防疫公岗为补”的公岗体系,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9543人,在防疫公岗就业3386人。

精准“扶”,跟踪对接防失业

一是强化动态监测。依托脱贫攻坚“四支力量”和人社干部队伍,常态化采集、更新系统数据,充分利用台账系统做好边缘户、监测户和回流贫困劳动力的监测,为实施分类帮扶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跟进帮扶措施。建立联户包抓干部 “一对一”就业联系帮扶制度,定期讲政策、访意愿,推动贫困群众与就业培训、就业岗位、就业补贴政策“三个对接落实”。联合陕建集团等国有企业,帮助529名未脱贫劳动力全部就业。对每季度摸排的“零就业”贫困户,由人社部门会同帮扶干部,通过岗位对接、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兜底等帮助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贫困户动态清零。

三是防范化解风险。建立了人社、扶贫等部门数据共享和联合排查机制,对贫困户就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比对核实,综合评估,制定帮扶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做好外地贫困劳动力在宝务工稳就业工作,对确认在市就业人员1115人,由各县区建立管理台账,跟踪做好就业服务,全力稳在当地。

目前,宝鸡市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

一是“线上培训”提技能。推行“互联网+技能培训”新模式,先后制定印发了《技能提升行动线上培训工作通知》《农民工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通知》等政策性文件,鼓励企业、重点群体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录播、实时互动等线上培训形式,开展线上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从3月底至6月30日,专项开展了农民工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让更多未就业农民工、贫困劳动力通过线上培训,完成零接触智能学习,增加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空间。截止目前,全市已开展线上培训24404人,其中,企业职工线上培训15386人、线上创业培训808人、农民工百日免费线上培训8210人。

二是“以工代训”稳岗位。为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助力企业“化危为机”,增强市场生存力,我市出台了支持企业大力开展以工代训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对开展以工代训的企业按照参训人数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的培训补贴。在此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主动摸排、线上办理、按月补贴”。截止8月底,已开展以工代训6594人,预计全年开展3.8万人次以上。

三是“中期培训”显特色。按照“中期培训+稳定就业+长效脱贫”的工作思路,宝鸡市大胆创新,探索开展为期3个月左右的中期技能培训,使培训对象接受较为系统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并下发《2020年度中期技能培训工作安排》,进一步完善培训政策,拓宽培训群体,扩大承训单位范围,加大补贴支持力度,将中期技能培训对象向城镇待业青年、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未就业群体拓展,探索推进中期技能培训向职工培训领域拓展,促进短中长期培训相互衔接。8月下旬,市人社局联合工信、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组织近年来未就业的150余名退役军人,对接部分中省国有及民营企业,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退役军人就业求职意愿,采取“用工需求+求职意愿+中期培训+实习上岗”培训模式,开展定向培训,这些培训对象培训结束即实现稳定就业。


政策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