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增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助推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提案》(第55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人社厅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职能职责,多维度支持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一是健全民营经济人才职称评审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完善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标准,贴近民营经济领域用人需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对论文、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等不做限制性要求,突出工作能力和业绩考核,注重市场认可和对企业的实际贡献。逐步在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地设立职称申报受理服务点,或通过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受理民营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同时,建立职称申报兜底机制,现有非面向单位、系统内部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要向民营经济领域平等开放。通过健全职称评审机制,充分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目前,已有超过1.5万名民营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各层级职称。
二是搭建民营经济人才引进平台。支持有需求的民营经济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依托博士后平台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陕创新创造。对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需求的在站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提供资助。对于出站后与民营经济在内的在陕企业签订5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落户我省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近年来,先后在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亚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民营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基地,西安创联电气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景雷、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郭楚楚等4名民营企业博士后获科研项目资助共40万元,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泽南、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桂伟民等6名出站后留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博士后获安家补助共180万元。同时,支持我省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依托西安交大“陕西省丝绸之路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的特别资助博士后计划、丝路联盟博士后计划和企业博士后计划等柔性引才项目,实现人才引进、培养与本单位需求紧密结合,创新人才与创新产业紧密结合。
三是助力民营经济高层次人才培养。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及“三秦英才特支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选拔推荐中,适当向民营经济人才倾斜,积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十四五”以来,先后有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张勇敢、西安凯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胥建民等15名同志入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今年计划推荐西安石油化工技工学校樊红珍等3名同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有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田新勇、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黄锐等5名同志入选“三秦英才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项目
四是助推民营经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印发《关于做好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在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中增设技术转移转化领域,畅通高校中为民营经济等企业提供技术转移转化全链条、专业化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通道。2022年此项工作纳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第二项。政策实施三年来,全省543人取得技术转移转化职称,为促进技术供需双方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拓展“三项改革”有关要求,近期,经过深入调研,拟出台加快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计划从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支持社会组织评价、全面拓展评审范围、建立晋升绿色通道、创新评审工作机制、强化薪酬待遇激励、强化创业资金扶持、搭建转化对接平台等八个方面,加快推动全省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我省,就地转化。
五是强化民营经济技能人才供给。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牵引,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为民营经济等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十四五”以来开展补贴性培训180.93万人次。一是围绕我省制造业34条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能够在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的技能人才。实施“新八级工”评价和我省“首席技师”评选表彰工作,近3年在民营经济中建成1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技能领军人才。二是以数字产业联盟为载体,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培训,不断壮大我省数字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广泛动员高校毕业生等各类青年劳动者参加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电子竞技、健康照护等新职业培训,加大新职业技能人才供给。四是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园区用工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定期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五是以企业“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和用工适配度,实现“招之即训、入职即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基层和民营经济一线“问计于企”,不断出台更有温度、更接地气的支持措施,为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