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挥民企蓄水池作用、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提案》(第7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省人社厅助力民企发展的措施
陕西民营经济占全省市场主体95%以上,贡献了全省50%的生产总值、55%的税收,吸纳就业比重超过80%,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源头活水”,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更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依托和实现路径。“企业的需求,就是党委政府对人社工作的要求”,人社部门主动服务民营经济,不仅是应尽之责,更是份内之事。2023年11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强化人社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61号),12月19日,蔡钊利厅长指出,要对已经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评估,进一步优化、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我们积极行动,于2024年5月11日,在民营企业服务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6条措施》(陕人社发〔2024〕11号)。在深入推进“人社工作进园区”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当前一些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存在的招工用人“两难”、人才评价等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以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注重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一是针对民营企业“招人难”“用人难”问题,提出扩大民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组建区域性技工教育联盟,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供给;发布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民营企业人才建设提供支撑;鼓励申报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对在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内部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考核认定的方式直接晋升高级职称。
二是针对民营企业“用工缺”,享受政策服务“堵点”问题,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就业创业服务。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将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纳入重点服务清单,提供用工保障;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劳务品牌创建引领单位给予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小微企业创业提高担保贷款额度提高至4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2年;民营企业招用符合条件人员的,可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7800元的标准享受税费减免;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给予创办者每人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涉企“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改革要求,对民营企业政策享受、员工招聘、参保缴费、档案转递等事项打包办、提速办、智慧办。
三是针对民营企业“用工成本高”问题,提出加大就业社保惠企支持力度。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至2025年底,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优化工伤保险参保缴费政策,将企业超龄人员、实习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长1年的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并对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人社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政策的“生命”重在执行、贵在落实。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我们政策服务的“落脚点”和成效与否的“试金石”。为此,我们细化了人社政策服务清单,明确政策享受的条件、流程以及相关单位的联系方式。
二、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1-4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6.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下降,4月为5.1%(全国5.0%),与去年同期持平。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43.94万人,同比增长1.08万人、增幅2.5%,再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1日,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1.62%,比去年同期高0.89个百分点。5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视频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一德书记、赵刚省长多次批示。4月28日,王晓常务副省长召开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6月27日,一德书记在西安市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加强市场动态和就业形势研判,推进校企校地对接,大力开展访企拓岗,保持校园招聘热度,抓好就业指导服务。省人社厅坚持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靠前服务、面向用人单位靠前对接,搭平台连“两端”。启动“职引未来-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重点产业链招聘、民营企业服务月系列活动,提供岗位78万余个;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发放校园招聘补贴2605万元,全力确保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稳定。
三、下一步工作
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社部门将持续强化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好就业,就好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添源头活水。
一是持续加大政策支撑力度。通过市场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岗位,将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就业增长的潜力。扩大现有岗位,利用就业补贴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容纳青年就业的行业和产业。落实巩固加强稳就业17条措施和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16条措施,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提前发放等政策。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预计政策实施后,全年可为企业降低成本55亿元,有力稳住市场化就业主渠道。以“人社服务进园区”为总抓手,围绕我省制造业24条、文化旅游业7条、现代农业9条重点产业链,定期发布企业急需紧缺工种,构建用工保障、技能培训、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二是持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解决就业问题既属于经济运行范畴,也属于社会政策范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跨校园、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可及的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动员学校、社区和市场等多个主体参与,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将“大数据+铁脚板”紧密结合,延伸服务触角。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在现有23个校园“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基础上,再统筹谋划设立一批,力争年底覆盖50所高校。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加密开展“职引未来”系列招聘,定期举办专业化、小型化供需对接会,做到月月有专场、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加强就业指导培训,通过企业实训和模拟就业场景等方式,帮助毕业生了解真实的就业环境,培养职业韧性,提升毕业生等青年的求职技能。注重精准和规范提供服务,根据不同学历层次、技能水平和求职意愿,精细化地提供指导和服务,打造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新模式。加强“数智赋能”,推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与就业服务内容的融合,完善陕西“秦云就业”动态精准服务系统功能,目前系统个人注册用户1437.36万人,注册企业8.61万家,发布岗位472.25万个。加强系统与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和各高校就业中心网站的互联互通,创新开展招聘宣讲、直播带岗等活动,灵活推送岗位信息,提升毕业生就业体验。加强与高校就业中心的对接,加大向高校学生普及“秦创原”及其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力度,有效引导毕业生等青年加入“秦创原人才储备库”,围绕重点项目集聚人才,全天候不间断服务入驻企业。
三是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发挥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高校毕业生全周期就业服务链,根据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技术的人才需求,联合编制未来产业紧缺人才目录,以设立一批适应性学科专业为目标,引导陕西各类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社会认可度高的现代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青年求职需求,推广企业实训、“双元制”和学徒制等培训模式,提升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培养人才梯队,举办我省第一届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示范作用。结合高校毕业生的特点,组织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对参加市场化培训,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青年给予支持。推进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募集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4万个,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增强求职竞争力。顺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拓宽就业增长点,开发新动能岗位,支持毕业生等青年从事新型就业形态。鼓励依托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等科研主体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进校设立联合研究院。鼓励高校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支持中小微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提高高校毕业生对中小企业的接受度和就业吸引力。
四是持续注重环境优化,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媒体和宣传渠道,宣传促就业政策举措,讲清楚、讲透彻。推出成功就业典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帮助毕业生建立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守住舆论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就业“主旋律“正能量”,营造支持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良好氛围。聚焦毕业生求职需求实际,增加建议性、指南性、实用性内容宣传,持续关注就业舆情的民间舆论场导向,警惕部分自媒体组建话题、关联旧闻,炒作“就业难”话题,严防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平台匿名化、隐蔽化的监管漏洞,散播涉就业敏感激进话题、负面不实言论,煽动对立、带节奏。同时,需防范一些诈骗团伙利用毕业生群体求职心切的心理进行虚假宣传,伺机实施诈骗,造成学生的经济损失。
以上内容即是对您此项建议的答复,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希望您今后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接受,认真审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步。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