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壮大特色新社区工厂,推进我省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关注。近年来,我们根据部门职责职能,强化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加强管理,全力支持以安康市毛绒玩具(织袜)等为代表的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全省社区工厂达到1988家,吸纳农村劳动力7.7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11万人。支持发展社区工厂吸纳就业的模式,成为我省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做法被人社部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一、完善政策支持社区工厂发展。社区工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人员在移民搬迁社区或利用乡(镇)、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旧址、农家庭院、民居民宅等闲置土地、房屋,创办的生产加工型工厂(分厂)或加工车间。由各县区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定。2021年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出台《关于切实做好脱贫攻坚过渡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陕人社发〔2021〕12号),延续社区工厂帮扶政策,主要有场地租赁水电费补贴、一次性岗位补贴、以工代训等政策。2023年为进一步促进社区工厂提质增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支持稳岗扩容提质惠民生的通知》(陕政办发〔2023〕12号),将社区工厂新吸纳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就业一次性岗位补贴标准提升至2000元/人。
二、大力支持重点群体返乡创业。一是积极开展省级返乡创业园区认定工作。对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给予一次性奖补资金。同时设立创业孵化项目补贴,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给予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认定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1个,吸纳1.1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二是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入乡农民工,给予每人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三是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创贷信用村村民申请贷款取消反担保,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30万元,合伙创业或组织起来共同创业的,最高不超过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之和的110%,且不超过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上限,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累计次数不超过3次,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创业者融资难、反担保难的问题。2023年底,全省已累计创建信用乡村635个,累计发放贷款1.03万笔,贷款金额9.88亿元。
三、技能培训提质增效促就业。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结合劳动者技能培训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劳务品牌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发专项能力考核项目,针对性组织开展县域技能人才培养,将技师学院、龙头企业、高技能人才基地等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院校和企业建立“订单班”“冠名班”,为企业定向培养急需紧缺人才。2023年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25.44万人次,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8.16万人次。同时,支持社区工厂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补贴,通过培训提高社区工厂职工岗位技能,稳定就业岗位。此外,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陕西选手获得3枚铜牌6个优胜奖,我省推荐参赛的青年分别在砌筑(学生组)、育婴(职工组)、汽修(学生组)项目比赛中摘得铜牌。
四、不断加大专家服务基层力度。重点围绕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人才培养培育,助力提升乡村规划与治理等,组织实施省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建设省级专家服务基地,面向全省56个脱贫县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等领域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各类高级研修班。2023年实施了9个专家服务基层项目,累计组织120余名各领域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网络教学、现场指导、学术讲座、义诊服务等近300场次,直接服务1.3万人次,辐射带动近70万产业一线群众。开展6期高级研修班,累计培训学员近400人。及时下发《关于开展2024年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的通知》,继续组织实施6期高研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社区工厂支持力度,提升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能力,主要在破解过度依赖政策、缺乏市场独立性、用工稳定性差等问题上持续发力,推动社区工厂发展更加市场化、规范化。通过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大力开展贴近岗位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定向、定岗培训,促进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全力解决社区工厂中长期的用工需求。持续落实各项补贴倾斜政策,提高返乡就业创业积极性。
也希望您继续关注、监督我们的工作,在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