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610000687995250R/2025-00081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成文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 文号 陕人社函〔2024〕371号
  • 名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29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29号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5-01-16 08:24
来源: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李向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产业工人培训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提案》(第22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从技能人才供与需、量与质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大等方面分析了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和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打造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聚焦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主责主业,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双赢走深走实。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链接通道。一是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校教学内容,推动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三转变”,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目前,全省有26所技工院校36个专业开展工学一体化建设。二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发布《陕西省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引导技工院校对接产业链用工需求和技能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高精尖新、急需紧缺”专业,淘汰供给过剩专业。2024年公布32所技工院校新开设的数字技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42个专业。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牵头联合组建技工教育联盟,广泛开展订单式、冠名式、定向式培养技能人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省20余所技工学校开设了70余个订单班,在校生3400余人,年毕业1000余人,实现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对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原则,在企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充分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对培训后取得中级工、高级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按每人5000元、7000元以上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壮大产业工人队伍。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政策精准引导,发挥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的主阵地作用,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制造业、数字领域、新职业、现代服务业、县域技能人才以及“新技师”等六个一批技能人才培训,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其中每年制造业技能人才不少于5万人。主动对接梳理企业用工需求和技能需求,建立园区企业服务清单,及时调整更新《职业技能培训目录》,进一步加强培训针对性。组织高技能领军人才进园区、进企业,广泛开展名师带徒、技能研修、技术攻关等活动,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分层次、分类别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壮大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推动企业职工人人持证。放权给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备尽备为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机构,鼓励产业园区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备案为第三方评价机构,为园区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劳动者提供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实行“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经过备案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实践,自主确定评价职业(工种)和评价标准规范,或者是通过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真实生产环节来进行评价。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备案企业评价机构194家。三是搭建技能人才纵横发展立交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意见的通知》,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加大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力度,延伸了技能人才发展纵向通道。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的通知》,在工程、实验技术等职称系列加大贯通力度,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或“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不需要逐级晋升,技能人才成长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体系逐步健全。

三、鼓励企业办学,推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印发《陕西省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举办技工院校,积极推动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多元主体组建技工教育集团,引导当地政府对举办主体予以扶持。深入实施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按照“区域覆盖合理、产业重点突出”的原则和“提质减量”的要求,以办学评估为抓手,健全完善技工院校设立、晋级和退出办法,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办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目前,我省有24所企办技工院校。

四、广泛组织技能竞赛,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印发实施《陕西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加强省级以下竞赛组织管理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两类人才贯通和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重要载体,构建以世赛、国赛为引领,省赛为龙头,全省行业、地方、企业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技能练兵比武活动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加大获奖人员奖励激励,获得世赛优胜奖以上的,可直接晋升首席技师,获得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和一类竞赛金牌的可破格申报副高级职称,获得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和一类竞赛单人赛项前5名、双人赛项前3名、三人赛项前2名及二类竞赛第1名的可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资格),可考核认定中级职称,获得优胜奖的可晋升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资格),可考核认定初级职称,以此激发企业通过技能竞赛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内生动力,带动更多企业职工参与技能竞赛、提高技能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以赛促评。2023年举办各类省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96场,覆盖231个职业(工种),累计带动技能劳动者参与达30万人次,推动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今年经报省政府同意,将由省政府主办,我厅和西安市具体承办我省首届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将在10月中下旬举办。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导向,为我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一是持续抓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重大项目之需,切实做好市场调研,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技能需求,在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适配度上下功夫,市场需要什么,就把政策导向哪里,通过政府引导和分类施策,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双向循环互动,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岗位工作能力。二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示范作用。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选树更多领军人才,建立领军人才信息数据库,促进领军人才发挥作用。组织领军人才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动,注重利用新媒体组织领军人才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树立技能就是财富,技工也是人才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三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以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引导技工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精准培养和供给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整体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四是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带动作用。办好我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落实竞赛获奖选手奖励激励政策,扩大职业技能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公众通过这一活动,更好的了解技能工作,摈弃对“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偏见,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青年对技能感兴趣,进而选择从事技能职业、提高技能水平,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再次感谢您对人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您继续关注、监督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