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开发特色培训项目,创新“技能+创业”“劳务品牌+创业”等培训模式
开发募集有创业经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辅助类岗位,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与经营管理实践
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创业指导师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加大对创业失败者的扶持力度,建立再创业指导和援助机制
近日,陕西省人社、教育、财政、工信、农业、金融系统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若干措施》,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支持体系,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优化创业培训,全过程提升创业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培育,围绕课程、平台、大赛和项目,推动高校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广泛深入校区、园区、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创业宣讲活动、公益性创业科普讲座等,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加强创业能力培训,创优“马兰花”创业培训项目,依托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学院组织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开发特色培训项目,创新“技能+创业”“劳务品牌+创业”等培训模式。选拔优秀创业师资参加全国创业培训讲师选拔活动,建立创业培训优秀师资库。开展创业实践锻炼,鼓励各地实施创业者培育行动,组织重点群体创业者开展多种形式实践锻炼。开发募集有创业经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辅助类岗位,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与经营管理实践。鼓励各地利用新技术手段搭建创业场景模拟实训平台,提供沉浸式实战体验。
完善创业服务,全方位提供发展助力。提升公共创业服务效能,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创业服务功能,合理配置创业服务工作人员,推行服务规范化。结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构建辐射城乡、覆盖基层的公共创业服务网络。推动个人创业“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创业相关事项的一站式办理。依托陕西省就业“一库一平台”“秦云就业”小程序等加快创业服务功能数字化转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实名制精准服务。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创业指导师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选育用评”激励机制,探索向创业者提供社会培训、咨询指导等多元服务。强化人力资源支持服务,在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申报等方面按规定给予倾斜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主体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支持各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化就业创业培训项目、产品,提供各类实用型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创业主体组织专场招聘或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做好再创业帮扶保障服务,加大对创业失败者的扶持力度,建立再创业指导和援助机制,提供各类咨询指导服务,按规定落实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等保障措施。
夯实创业孵化,全周期拓展培育扶持。提升创业孵化载体质量,落实市场化创业孵化机制,鼓励各市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加强自身建设和运营管理,打造特色服务项目,形成“孵化—反哺”良性循环。建立重点创业孵化载体名录,完善孵化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动态管理,鼓励各地学习推广“飞地孵化”、设立分园等模式。优化创业孵化服务环境,完善“培训、孵化、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等资源入驻创业孵化载体,构建全要素孵化服务平台,加速培育优质中小微企业等创业主体。鼓励各地建设特色创业街区(社区),打造开放、多元、可持续的创业孵化生态圈。深入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持续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和梯度培育扶持。支持引导返乡下乡入乡创业,加强农村创业项目技术、融资、营销渠道等对接交流,培育更多乡村创业主体。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完善为乡村引进人才及其家庭提供的配套公共服务,在乡村创业人员享受与当地劳动者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培养一批青年返乡创业带头人,支持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期满人员入乡创业。
组织创业活动,全生态营造创业氛围。搭建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定期集中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活动,持续为重点群体创业主体搭建综合性赛事服务平台。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举办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事,开展“三秦英才”“制造业人才支持”等人才项目,支持举办创业沙龙、创业集市等地方专项特色活动。支持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创业城市。对创办市场主体吸纳就业多、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的创业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荐给予表彰奖励。组织跨区域结对互助合作,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推动集群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集群主导产业,再培育认定一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择优推荐国家级集群。